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春分习俗知多少?流行“竖蛋”游戏 校对度量衡器具

2020-03-20 13:30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20日电(记者 上官云)“节令到春分,栽树要抓紧。”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昼夜平分,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许多地方草长莺飞,春意融融。

  在春分时,民间有“竖蛋”、送春牛图等习俗,农耕的大幕也进一步拉开。农时贵如金,农忙时节,各地抢抓时令,科学开展春耕、春管、备耕,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俗语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人们辛勤劳作,保障夏粮丰收。

  春分的由来

  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是较早确立的一个。一般来说,它通常特指太阳真正位于黄经0°的日期,即每年3月20日或3月21日。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正值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春分,湖南省安仁县“赶分社”祭祀开耕活动在安仁县稻田公园举行。中新社记者 唐志卓 摄

  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提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就是说,春分时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逐渐昼长夜短。

  依照节气到来的时间,在特定的方位举行隆重的仪式,是一项古老的时令习俗。在古代,春分时一般会举行祭日仪式。

  《礼记》记载:“祭日于坛。”按照孔颖达的注疏就是“谓春分也”。自周代起,此习俗历代沿袭。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

  明、清两代,北京日坛成为皇帝在春分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清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里提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竖蛋”的奥秘

  春分时,有一个游戏很是知名,那就是“竖蛋”。游戏方法简单有趣:取一枚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想办法把它在桌子上竖起来,多加尝试,成功者也有不少。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图为小朋友正在手绘彩蛋。 孟德龙 摄

  对上述游戏的原理,有一种说法称:春分昼夜等长,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此外,鸡蛋的表面其实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找准平衡点,鸡蛋就能竖起来了。

  过去,在春分还有挨家送春牛图的:它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唤作“春牛图”。

  送图者大多是一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即兴发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此举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此外,春分还有多种习俗。民俗专家萧放对记者表示,春分习俗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当天昼夜平分,古人还会在这天校对度量衡器具,以取公平之意。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

  实际上,春分在古代还有不少别称,比如“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等等。它既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也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据《明史·历一》中记载:“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由于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民间还留下了“春分无雨划耕田”“春分有雨是丰年”的说法。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古诗中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等句子。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图为广西灵川县中南村村民开始翻地播种。 杨宗盛 摄

  俗话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此时,春耕、春种的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应当加强田间管理。

  目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一边严格防控,一边抢抓时令,科学开展春耕、春管、备耕,确保不误农时。

  例如,据媒体报道,江西在42个县重点推广手机测土配方施肥在线服务。农户在家通过手机小程序查询,就能得到一份量身定制施肥配方,照方抓“药”。

  另外,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安徽推行“不见面”智慧春耕等技术服务,同时制定分区作业方案。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人们走进田间地头忙碌起来,加紧春耕生产。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一亩三分地”:古代农业发展的朴素哲学观
下一篇:循着诗词的足印,走进“江南春”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