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白鹿原民俗村被拆 文化小镇不能荒芜特色

2020-03-18 15:28  中国新闻网   - 

依托于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历史积淀,以及著名文学作品和影视IP带来的社会效应,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区于2016年开放,自我定位为“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及乡村精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然而,良好经营局面没维持多久,白鹿原民俗村就门可罗雀,并于近期被实施拆除。

 

 

  文化小镇将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元素融合起来,意欲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弥补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传统流失的遗憾。历史、民俗、文化等要素是此类项目的基本要素,其使命也在于教化文化自觉及弘扬民族精神。

  现实中,清一色仿古建筑,间或点缀几处修整过的文化古迹,拼合起大多数历史、民俗类小镇的物质性“特色”。当人们踏入此类“特色景区”,就开启了“欣赏风景+拍照留念+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的旅游模式。因为复制同类竞品痕迹明显,导致“千镇一面”,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被“置入”民俗村里的,是真民俗还是“伪民俗”?古旧的生活器具,因为器具的主人不再在此处真正生活,便仅仅是精致的摆设;一些商铺展示非物质性的物品生产流程,多是商家为销售产品进行的广告宣传;传统的礼俗仪式也因为脱离原生环境而成为单纯的表演。这些民俗为特色的小镇在形式上糅合了人工与自然景观,内容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它的指针在 “景区”“商业区”和“真文化遗产”的范畴间摇摆。

  当我们回忆起文化特色小镇的旅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除去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饮食、风光,占据我们心头那块柔软位置的,必定是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风俗人情。只有它们才能唤起每个人心中不绝如缕的乡愁。

  对于主打“民俗牌”,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逐渐偏离经济价值和民俗价值平衡点的特色小镇,需要由商业化重返“民俗化”,使其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保存地域民众的集体记忆,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

  看得见的建筑、器具,给予特色小镇物质基础和审美基础。而流淌在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实实在在经历的时间和生存的规则、范式,是具有区域独特性的文化资本,是属于这个聚落人群和阶层的集体记忆。这些才是能让本地人区别于“他者”的关键特征。

  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空间,离不开本土居民的参与和生活。让本地人、“原住民”成为特色小镇真正的主人,从而维护特色文化空间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价值。“本地人”传播着相对原生性的生活方式、生存智慧,他们因土生土长而具有强大的族群凝聚力;更有能力在城镇化进程高速的今天,引导外地务工的年轻人在返乡时延续生活习俗和生命仪式,基于旧有文化系统之上重建起“新的传统”;同时为本土文化吸纳入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反观诸多特色小镇遣走本地居民、招募外来经营者的做法,实际上赶走了本真的生活传统,而植入新的居住者和生活方式,无意中重塑了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

  天造的山水风光,地设的人文传统,加之大势所趋的商业环境,必能孕育出富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空间,我们需要赋予的是精雕细琢之匠心巧技,莫让“特色小镇”荒芜了特色。

  张雯影 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隔空献艺“屏对屏” 网上传爱“心连心”
下一篇:文艺志愿者带着“云舞台”走进千家万户 服务用心 温暖人心(艺文观察)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