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线上展览靠什么“圈粉”(文化只眼)

2020-03-17 15:23  人民网   - 

2020年初,线上展览意外走红。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闭馆。为了满足广大观众宅家期间的文化需求,文博机构大力提供线上展示资源。截至3月3日,国家文物局已集中推送6批共300个网上展览资源,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云逛展”。

  大约在2005年,随着“数字博物馆”概念的提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展览开始出现。作为“永不落幕的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线上展览可以保存已经结束的展览,也让错过展期的观众有了大饱眼福的机会。如今,博物馆数字化技术更加成熟,这次疫情期间,全国各地能够推出这么多线上展览,正是多年数字化工作的成果。

  哪些人会去看线上展览?不久前,笔者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的66份问卷中,近四成受访者没有看过博物馆线上展。看过的人当中,大部分是因为错过线下展而“补课”,或是出于学习的目的。由于问卷调查样本量较小,不足以全面反映真实情况,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线上展览的主要观众,是对博物馆展览关注度较高的文博爱好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博物馆粉”。

  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文化“打卡”地,一些精品大展现场经常出现排长队的景象。但是线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是什么阻挡了观展热情?

  首先,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欣赏文物、浏览展厅,与身临其境面对实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是不一样的。线上展览受到观展设备、展示程序、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操作不便捷、画面不清晰、切换不流畅,都会让观展体验大打折扣。

  其次,线上展消弭了空间感,也隐去了观展同伴,参观者难以直观地感受展厅布置的精美、展线设计的巧妙,在观展过程中也没有伙伴可以交流,相应地减少了一些乐趣。

  线上展览存在不少局限,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它在云端持续开放,没有闭展时间,让亿万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参观。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文物图像可以多角度清晰显示,让观众看到一些现场看不到的细节。独自观展省去了排队、拥挤的烦恼,能让人更专注地欣赏文物。

  线上展和线下展在很多方面都有显著差别,因此,线上展不应是简单地把线下展览搬到网上,而是要对展览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从三维到二维,少了空间的束缚,线上展览可以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线下展览无法实现的检索、细读等功能,在网络平台都可以实现,以更好地满足文博“发烧友”(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例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敦煌”,观众可以选择不同主题的参观路线,还可以按个人需求对洞窟、壁画进行检索,充分发挥了网络观展的优势。

  线上展览还应在增强互动性上做文章。博物馆要改变“我展你看、我说你听”的传统思路,让观众更多地参与其中。线上展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方式,带给观众生动有趣的体验。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文物报社、全国近30家博物馆与腾讯“博物官”合作推出《2020“生肖之力”创意文物H5》,将线下举办的《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展》转化为可以互动参与并分享给朋友的网络小游戏,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优秀的线上展览,需要扎实的研究、整理、策划工作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博物馆一方面要修炼内功,另一方面可以和先进的网络科技公司开展合作。随着文博机构不断探索创新和跨界合作的深化,线上展览必将绽放更多精彩。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全球儿童未来脑工程”来华启动,并慷慨赠书10万套!
下一篇:《咬文嚼字》聚焦疫情新闻中的高频词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