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已具备了早期的国家形态。那么,面对这样一座遗址,考古队决定以一种全新的思路来进行发掘。经过十几年的考古工作,良渚古城的轮廓和功能慢慢显现在世人面前。
2007年,考古人员在浙江余杭良渚的莫角山遗址四周揭露出一周人工堆筑的石块遗迹,这些遗存便是良渚时期的古城墙基址,它全长6000米宽40-60米,围合出一个280多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在同时代的中国城址中位列首位,其年代与规模堪称“中华第一城”。
央视记者 田云华:由于古城的面积实在太大,城内的主要设施在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沧海桑田之后,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样,自从2007年起,考古队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野外考古。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刘斌:古人设计的时候,肯定对四面三川非常了解。首先,他有个观念就是“以山为裹”;其次,古城离开山有一定的位置,比较安全。周围通过修莫角山宫殿台基,把很多地方都挖低了,实际上古人当年站在这,外面三面,西面、北面、东面都有好几百米宽的水面,它也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
5000多年前,此处是一片泽国,所有的高土堆下面都以石块为基础,这个位置居中且高出地面16米的黄土堆被称为莫角山遗址,是最高统治者居住和活动的宫殿区。目前已知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古城中央的宫殿区面积39公顷,内城面积280公顷,外城面积351公顷,外围水利系统影响的面积约1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