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从玄幻到现实:网络文学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2019-12-18 10:44  光明日报   - 

  从玄幻到现实:网络文学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近年来,网络文学领域,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多,正取代玄幻题材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网络文学积极关注现实,打破了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丰富性与多样化的特点,多种职业背景的创作者从他们熟悉的行业入手,聚焦时代变革与社会现实,为读者讲述不同行业人物的精彩人生,以现实主义精神建构网络文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使网络文学更接地气,更具时代价值。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积极反映时代发展风貌与历程。这些作品以人物个体经历为线索,以小见大,从不同行业入手,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社会画卷。比如,《大江东去》以农民企业家、个体户、国企厂长等人物为中心,聚焦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立体、全面、鲜活的中国形象;《中国铁路人》以铁路工作人员为切入点,书写了中国铁路事业壮阔的发展历程;《他从暖风来》将男女主人公的人生际遇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造车》以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崛起历程;《大山里的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聚焦城乡、山村建设,讲述了青年一代支教山区、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这些作品描绘了奋战在一线和基层的祖国建设者群像,展现了“中国追梦人”的职业素养、人生信仰与精神风貌,书写了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改革历程。

  聚焦社会热点是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主旨所在。它们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具有动人心弦的故事和温暖人心的力量。比如,《都挺好》将社会发展与女性意识有机统一,展现新一代女性争取家庭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奋斗过程;《老妈有喜》涉及二孩政策、中年妇女境遇、青春期叛逆等社会热点话题,书写了两代女性的成长与自我价值追求,颇具时代气息;《彩虹在转角》书写了身残志坚的青年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些作品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直击读者内心的痛点,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共鸣。

  书写地域文化,展现民族特色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的着力点。比如,描写深圳发展历程的《深圳谣》,展现内蒙古草原牧民投身经济建设的《草原上的红飘带》,描写彝族生活的《我在彝乡的故事》,展现西北大漠风采及当地工厂发展的《又细又长的棉纱棉》等。一些少数民族作者运用双语写作,在作品中展现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大量弘扬民族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让读者在阅读少数民族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

  除关注当下的现实题材作品,部分历史题材网络文学作品也蕴含着现实主义精神。比如,书写英雄儿女奋战抗日的《遍地狼烟》,展现巴山红军游击队勇敢抗敌的《巍巍巴山魂》,描写热血青年舍小家为国家的《太行血》等,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张扬了民族精神,彰显了家国情怀。又如《庆余年》虽然故事背景是架空的,但主人公和小说主旨极富现代意识,宏大的世界观中充满作者对个体命运、生存价值、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强烈思考。

  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通过运用“知识考古流”“文解流”“专业技术流”等手法将小说发展为“知识小说”,一些网络小说因此被称为“求职者百科全书”“某某行业问题小说”,这些作品在叙事中进行“模拟教学”,不仅讲述了故事,也传递了技艺和知识。这种“脚踏实地”的写法使网络文学超越了“数据库写作”“打怪升级”等书写模式,丰富了网络小说的内涵,使网络小说不再仅仅供人消遣,还给人带来了知识的收获,产生了开卷有益的阅读效果。

  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优势是与生活的“零距离”,他们善于从真实生活中取材。小说《上海繁华》以作者及其身边好友就业创业的真实经历为蓝本,作品中人物的工作经历、企业的改革过程等都可以视为时代潮流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让现实在网络文学作品中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这种写作方式展现了作者与作品、个体与时代之间的生命同构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易产生情感共鸣。

  网络文学积极书写现实既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变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和读者的需要。相关部门和文学网站积极组织活动,鼓励网络作者走出家门,到基层采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就是很好的举措。

  但我们也应警惕网络文学中的伪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现实题材不等同于现实主义,一些作品虽聚焦都市或校园,却侧重展现“小时代”的奢华或“霸道总裁式”的爱情生活,过度消费青春,陷入了虚妄的拜金主义;一些作品迎合市场热点,虽有“职场”“正能量”等外衣包裹,但实质仍是空洞苍白的快餐式消费品,缺乏对真实生活的感受和洞察;有的作品主角光环强大,人物依靠非现实异能解决问题,缺乏逻辑性和真实性;有的作品过度宣扬丛林法则,缺乏人文关怀。这些作品偏离现实主义精神,简单迎合读者的低级阅读趣味,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缺乏创新精神。

  文学创作扎根人民生活之中,获得的不仅是艺术审美上的突破,同时也是历史的回声,这是伟大时代文学作品走向经典化的历史使命与必然要求。现实主义网络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原创力的一种体现,只有扎根于现实的泥土,以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观照伟大时代,讲述中国故事,反映人民心声,才能切实担负起传递时代精神与道德理想的责任。

    (作者:王婉波,系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国内外游客体验青海土族於菟“非遗”文化
下一篇:河北南和发现三尊唐代白陶胡人俑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