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华东师大68周年,70个高光时刻记录发展历史

2019-10-16 11:41  澎湃新闻   - 

10月15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68周年,“育人·文明·发展——华东师大70个高光时刻大型图片展”在中山北路校区揭幕。本次展览由华东师大档案馆发掘馆藏档案,撷取学校发展历史长河中70个高光时刻。
 
“我们从去年开始策划这一展览,经过了十几场讨论,最后从馆藏四万张照片里选出70张照片,涵盖华东师大重大的历史事件节点与历史人物,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文化传承这几个方面去呈现华东师大的传承与发展。”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希望这个展览能让师生们记住母校的70个经典瞬间,对学校产生一种荣誉感与归属感。”
 
华东师大招收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首批工农兵学员毕业、设立了全国高校首个教育科学学院……伴随这70张照片,华东师大丰富的校史也呈现于世人眼前。华东师大档案馆还特选出以下七张照片,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 本文图均为华东师大档案馆供图
 
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
 
1951年10月16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在今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思群堂内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
 
这一刻的到来经历了长时间的筹备。1951年7月12日,华东教育部正式报请中央教育部审批成立华东师范大学。7月18日,华东教育部分赴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向两校师生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大学教育系、同济大学动物系和植物系、沪江大学音乐系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9月26日,新老学生1032人入学报到,其中各校并入老生698人,暑假招收的新生334人。10月1日,学校原计划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为使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提高对师范专业的认识,逐步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决定先进行2周建校学习。
 
经过两周学习,1951年10月16日,全校师生员工1000多人在大礼堂隆重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任大会主席,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副主任陈望道,华东教育部副部长唐守愚、沈体兰,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戴白韬以及华东文教机关、上海各大专院校的负责同志到会祝贺。
 
孟宪承郑重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至此,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正式诞生了。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重要学科并入华东师大
1952年9月,华东师大师生在校门口热烈欢迎院系调整后前来报到的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浙江大学等校师生。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在这次院系调整中,圣约翰大学理学院、教育系及部分中文系,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教育系以及浙江大学地理系等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列宁格勒师范学院院长杰普莉茨卡娅被聘为华东师大校长顾问
列宁格勒师范学院院长娥·芙·杰普莉茨卡娅在华东师范大学授课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缺乏办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经验,我国提出全面学习苏联教学经验。从1954年开始,数位苏联专家先后到华东师大介绍苏联教育思想与教学经验。其中,列宁格勒师范学院院长娥·芙·杰普莉茨卡娅是首位应聘前来华东师大工作的苏联专家。她在学校担任教育学教授兼校长顾问,还编写了《苏维埃教育学》《世界教育史讲义》等,并指导华东师大附中开展教学实验。
 
在杰普莉茨卡娅到校后,苏联普通自然地理专家谢·米·祖波夫、植物地理专家伊·亚·沙巴丽娜、生物学专家亚·亚·列别捷夫、化学专家尼·伊·居林等也先后应聘前来华东师大任教。
 
王建磐:华东师大培养的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之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首批博士生及其导师(刘佛年二排右一、曹锡华三排右四、王建磐三排左八)
 
1981年12月,华东师大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11月6日,华东师大举行首次博士论文答辩。答辩者是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建磐。
 
当时主持答辩的有中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数学系段学复教授,南京大学数学系周伯埙教授,中科院数学所万哲先研究员,北京大学丁石孙教授,复旦大学数学系许永华教授,指导教师曹锡华教授。专家一致建议授予王建磐理学博士学位,提请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批准。由此,王建磐成为华东师大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同时也是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之一。
 
上图为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证仪式。华东师大校长刘佛年(二排右一)、博导曹锡华(三排右四)以及华东师大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王建磐(三排左八)出席仪式。王建磐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1997至2005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破格晋升的“小木匠”郑伟安
《 人民日报》报道华东师大教授郑伟安、肖刚
 
1986年,华东师大打破论资排辈陈规,将一批学术上有重要成就的中青年教师破格提升为教授。图为《人民日报》对华东师大教师郑伟安(右一)、肖刚进行专题报道。
 
生于1952年的郑伟安初中一年级刚上完,那段长达十年的特殊时期便开始了,于是早早地出了校门。因身患哮喘,赋闲在家,郑伟安找到了最为经济的消磨时光的方式——读书。在几年时间里,他不仅相继学完了初中、高中、大学的各种课程,还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等好几门外语。
 
1973年,郑伟安被分配到上海市卢湾区瑞金街道房修队,成了一名木工。郑伟安在工作之余学完了大学数学系要求的全部科目。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他还撰写了“毕业论文”,并将其通过堂哥交到了华东师大程其襄教授手中,又无意间被当时师大数学系的教育革命组副组长郑启明看到。辗转之后,郑伟安终被华东师大数学系破格录取,成为“文革”后该系的第一个研究生。
 
郑伟安还被选为上海市科学大会代表,并于1978年受邀在上海科学大会上做大会发言。“在会上,我说,我这样一个‘小木匠',却想攀登科学高峰。于是‘小木匠'成了要跟我一辈子的绰号。”郑伟安回忆道。
 
获得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后,郑伟安又继续到法国留学,取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86年破格晋升之时,他已经发表了二十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在微分流形方面的某些见解被法国数学权威称为“郑氏定理”,数学推导的相应过程被称为“郑氏过程”,多次被国外文献引用。
 
华东师大闵行新校区建设
闵行校区奠基仪式
 
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拓展办学空间,在黄浦江畔建设了一所占地近2000亩,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宜人的新校园。2003年12月29日,华东师大举行闵行校区奠基仪式暨开工典礼。2006年8月,华东师大机关主体搬迁至闵行校区,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马龙生教授受邀出席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
2005年马龙生教授(右)相关研究成果被载入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告资料后,受邀出席颁奖典礼与约翰·霍尔合影。
 
早在1959年,在我国著名光学和光谱学家郑一善教授的带领和组织下,华东师大建立了光学教研室和实验室,致力于光学与分子光谱学的教学与科研。在改革开放初期,实验室瞄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肖洛(A.L.Schawlow)教授的研究成果,寻找中国和世界先进科研水平的差距。于是1979年9月,华东师大办起了激光光谱讲习班,邀请肖洛教授主讲,吸收全国几十所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参加。
 
除了“请进来”,实验室也努力“走出去”。在郑一善等教授的联系和推荐下,实验室的十多位青年教师先后赴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的著名实验室进行较长期的进修和合作研究。这些进修教师学成后都先后回国,成为华东师大光学教研室的业务骨干。马龙生教授便是这些出国进修的教师之一。
 
由马龙生教授等开展的精密激光光谱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并与美国国家标准局、法国计量研究所等著名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研究关系。2004年,马龙生教授以第一和通讯作者的身份在美国著名杂志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Optical Frequency Synthesis and Comparison with Uncertainty at the 10-19 Level的学术论文,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评论为“是开始研制下一代原子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于马龙生教授的突出贡献,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霍尔和亨斯都在其演讲中分别对马龙生教授的贡献进行了介绍,同时马龙生教授也应邀参加了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典礼。现在,年近八旬的马龙生教授依旧在科研第一线努力奋斗,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据悉,展览从即日起至10月31日,在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一楼展出;11月1日至11月15日,在闵行校区办公楼一楼展出。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授奖词和获奖感言来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举行
下一篇:雍正时期花瓶将在法国拍卖 起价15万欧元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