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吴元新:一抹元新蓝 非遗代代传

2019-10-01 16:11  光明网   - 

  编者按:

  “让优质文艺飞入寻常百姓家”,《艺术公益大讲堂》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联合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和光明网制作推出,旨在凝聚文艺名家共同开展优质艺术资源共享、知识普及和艺术教育,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打造适应互联网时代艺术传播规律的网络公益精品节目,搭建美育普及平台。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艺术公益大讲堂》推出“艺韵芬芳咏颂中华”特别节目,共话70年文艺发展历程,展望美好未来,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本期嘉宾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

点击进入下一页

  吴元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十多年来,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技艺,创建了全国首个蓝印花布博物馆,抢救保护了数以万计的古旧蓝印花布实物遗存,创新设计的蓝印花布作品三度荣获“山花奖”,被中宣部、中国文联授予“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回顾自己的非遗传承之路,吴元新深感不易:

  上世纪60、70年代:因穿土布上学感到自卑

  小时候在乡下,家里没有布票,要靠自己种棉花,再由母亲纺线织布才能穿上土布的衣服。那时候我在启东上中学,看到城里人都穿洋布的衣服,自己穿土布的衣服,就感到很自卑。回家后我问母亲能不能向别人借个布票,也买个洋布穿穿。母亲实在没有办法,她很坚定地同我说:“我们自己家织的布,穿得很干净,就是一个很好的衣服。”

  上世纪70、80年代:穿上的确良洋布就是进步

  后来到蓝印花布厂工作,外商大量订购我们的产品,这使我感觉到我们的土布还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记得当时外商来染坊参观,我们穿得是的确良的衣服,而外商穿得却是土布。因为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现代化的纺织工业,真的感觉到时代进步了。到了80年代,洋布不断地起来,土布不断地萎缩,蓝印花布厂的效益不太好,很多厂子想要兼并我们。我所在的研究所也不做研究了,染布作坊也没有了,蓝印花布的路越走越窄。

  新时代:活态传承 让蓝印花布走进千家万户

  那时候(90年代)如果要坚持下去,就只有辞职出来专心做我喜欢的蓝印花布。我辞职后不断地设计,不断地创新,蓝印花布销售也得到了提升。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得很快,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重视。我们看到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就是在南通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的关心下建起来的。有博物馆这样一个传承平台,一个展示空间,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样一种称号,我对蓝印花布的未来充满希望,我们的活态传承之路也能够越走越宽。我们能够设计出更多更新的符合老百姓需求的产品,让蓝印花布走进千家万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与保护。

  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吴元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向祖国献上最美好的祝福,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享誉海外的“中国白”亮相宁夏
下一篇: 开国大印出自哪位大师之手?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