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苏州“绣二代”们的出走与回归

2019-09-17 09:48  中国新闻网   - 

当陈子渊离开母亲的绣庄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回到这里,并把它当做自己事业的一部分。

陈子渊是土生土长的江苏苏州镇湖人。镇湖是“四大名绣”之一苏绣的发源地,当地2.3万常住人口中,围绕刺绣及刺绣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就有9000多人。陈子渊的母亲姚琴华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陈子渊从小就看着母亲刺绣,对刺绣有着独特的感情。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陈子渊跟着母亲学习了两年刺绣。正当姚琴华开始认真考虑让儿子接班时,陈子渊却提出要放弃刺绣行业,离开老家。“当时我脑子里一片白,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回想起来,姚琴华依旧唏嘘不已,但她理解儿子的苦衷,“年轻人怎么可能愿意被天天关在绣房里呢”。

对于陈子渊来说,离去也是痛苦的。“我从小就看着母亲刺绣,知道母亲的辛苦,所以一开始也是想为母亲分担一些。”刺绣需要长期待在绷架前作业,工作繁复。加上行业里青黄不接,从业者基本都是中老年女性,作为男青年的陈子渊“和她们完全没有共同话题,有时一天下来都不会有一句对话,太沉闷太寂寞了”。而最重要的原因,陈子渊表示:“我刚刚大学毕业,还是想离开父母的羽翼之下,自己走出去闯出点名堂”。

姚涛投身于刺绣行业完全是个意外。同样出身于刺绣世家的姚涛从天津一所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一直在酒店中工作。因为怀孕,姚涛回到老家镇湖养胎,百无聊赖中,她开始做刺绣打发时间,由此“唤醒了体内遗传的刺绣人之血”。

“以前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母亲能在绷架前一坐一天。等自己开始做的时候,我才发现刺绣确实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姚涛笑言,因为沉迷刺绣,自己有时会做通宵,“明明是回来养胎、坐月子的,反倒因为不睡觉让母亲发愁”。

产期结束后,姚涛没有再回酒店工作,而是决定留在老家投身刺绣产业,帮助母亲开设网店在线上销售刺绣产品。同时,姚涛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原本用于穿戴的刺绣设计成可以用于酒店等地装饰的装置艺术品,扩展了刺绣的应用范围。

陈子渊离开绣庄后,前往宜兴潜心学习制作紫砂壶,现在已是一位获得多个奖项,小有名气的青年紫砂艺人。事业安定后,陈子渊又思念起母亲。他时不时会回到家里,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母亲设计新类型的刺绣类文化创意产品,并尝试紫砂壶与刺绣的跨界融合。

在姚琴华等老一辈刺绣人看来,“绣二代”们“只是在玩,做些花拳绣腿的事”。但她也承认:“我们做了几十年的刺绣,经验很丰富。但小时候受条件限制,没读过什么书,除了做刺绣别的都不懂,‘绣二代’能把很多我们完全想不到的点子应用到刺绣上,让刺绣走出一条新路。”

同时,镇湖大力建设了绣创空间,吸引“绣二代”们回归家乡。并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织绣班,开展绣娘非学历教育培养新一代绣娘,以期为刺绣这项传统的手艺注入更多的年轻血液。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纽约法拉盛举行中秋游行:吃月饼放风筝看烟火
下一篇:故宫博物院监制仿宫廷紫砂器亮相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