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残稿 |
程毅中在观展 |
凑到展柜前,看着昏黄光源下的古书。啊,这是《尚书》,中国上古之书,汇编商周两代历史文献,也就是《书经》!这是南宋刻郑玄所注《周礼十二卷》,这是《春秋左传正义》,这是《孝经》,这是明代王阳明的《传习录》,这是北朝三书《水经注》《洛阳珈蓝记》《颜氏家训》……这些传说中的宝贝,如今居然就在眼前。它们有手写本,有历代刻本,字迹清雅,大多品相完美,字黑纸白,看着就心向往之。
9月7日下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开幕式后,人们急切地涌进展馆,有领导、有贡献展品的各地博物馆以及个人,多是行家。此次大展汇集了全国20多个省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330余种珍贵藏品。
330,听起来不是很大的数字,但当你看到这些绝世至宝,你会觉得眼福如海。
风度儒雅的程毅中先生是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大半辈子在整理出版古籍中度过。在图书馆工作人员陪同下,他专注地看着一件件古籍,感慨着古书的生命力:“我过去收集了很多材料在磁盘和磁带里,现在不能读了,没有阅读器了。可书,还在。”
第一展厅中央,一堵充满设计感的光墙前,有好几个人趴在展柜上拍照。走近一看,在一个米色长卷之下竟标注着“资治通鉴残稿”!字迹虽不如二王,倒也清晰端正,上面还有涂改痕迹。真是司马光的手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林世田告诉我,“历代相传是司马光的稿本。《资治通鉴稿》名签为乾隆所题‘司马光通鉴稿,内府鉴定真迹’。宋人赵汝述在题跋中对其给予高度评价:‘温公起《通鉴》草于范忠宣公尺牍,其末又谢人惠物状草也。幅纸之间三绝具焉,诚可宝哉!’”
观展的有很多藏家和行家,听他们议论很有趣。
“看这儿!版芯一宽,标题没印全,肯定是复刻的。上面那些字,是给刻工看的。我想写篇文章,一直没顾上。”我把这话转述给陪同程毅中先生的那位文雅的工作人员,她笑了笑:“还真没注意。我们平常也看不到,展出也只打开一页。有了再造善本就可以认真研究了。”
“今天来的有xx的女儿,二爹去世后捐了北宋的xx。””这个是爷爷捐的,北宋宫装的,不让翻。”不远处传来信息量很大的声音,让人浮想联翩。“这是我的,这是韦老师的。”
第二展厅主题为“百代芸香”,中厅还原了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铁琴铜剑楼造型,四周则环绕着傅增湘、郑振铎、周叔弢等藏书家的照片和故事。比如陈清华先生,留美归来后曾任上海中国银行总稽核,其妻为浙江财阀之女,支持其藏书。陈清华所藏宋元刻本既精且富,与周叔弢有“南陈北周”之称,号为江南藏书第一。家有南宋廖莹中“世綵堂”所刻《昌黎先生集》,而广东藏书家潘宗周藏有“世綵堂”所刻《河东先生集》,于是与潘宗周协商“世人向以韩柳两家并称,故韩柳二集亦宜并置一处为宜”,建议两书各作价大洋2万元,或以《昌黎先生集》归潘宗周,或将《河东先生集》归他所藏。潘宗周为其真情所动,遂将《河东先生集》割爱,成就一段佳话。
第三展厅展出不少舆图、民族文字古籍,还概述了中国古籍保护与传承的成就,如中华再造善本、二十四史、《宋画全集》《元画全集》等国家重要出版工程成果,以及《永乐大典》《五经四书大全》缩微胶片。
策展非常用心,不但按年代顺序排列,如北朝三书,宋代四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还将春秋战国的诸子学说、百技竞长(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学科)等提点出来,让观众得到更系统的了解。使用了多种现代媒体,像大型沉浸式翻书体验长卷造型、屏幕拼图以及说文解字。
第四展厅文明互鉴同样精彩,比如影印的意大利《马可·波罗》十四世纪法文抄本,装饰非常精美;再如《汉字西译》,为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叶尊孝17世纪编纂的双语词典,对汉字一一翻译;还有意大利、比利时耶稣会士翻译编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含《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文全译本,1687年巴黎印本,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儒家经典译著;还有插图美丽的波兰人所著《中国植物志》,法国传教士自学蒙语为康熙皇帝翻译的《几何原本》,德国人口述中国人翻译的。东巴写本《创世经》里的文字接近于图画,傣文贝叶经的《大藏经》……真是书书图图总关情,一件件看来,心神激荡,感叹好美。看到婚书和科举的捷报的雕版,真是忍俊不住,好聪明的古人!
文化大概就是这样吧,浸淫愈深便兴趣愈广,看实物也愈觉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