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旅游 > 正文

动不动就跳玄武湖?这里有三十年前的老南京

2021-09-05 08:25  那一座城   - 

能让人气到捶桌的渣爹,不止有苏大强,还有乔祖望。

这个自私自利,抠门到自己顿顿猪头肉配二两酒,给刚出生儿子喝米汤、偷儿子钱的老父亲。

成了《乔家的儿女》里,第一个被骂上热搜的男人。

图片

《乔家的儿女》,正午阳光正在播的新剧。

淡淡开播半月,热度远远不敌《扫黑风暴》。

哪怕是国剧之光正午出品,也因为导演张开宙,这个正午梯队里最不稳定的男人,而让人心存疑虑。

不过啊,现在看来,豆瓣评分8.4,还不错。

带着时代滤镜,这部糟心吧啦,但又温情满分的家庭剧,拿下了今年国产家庭剧最高分。

图片

它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老城为背景。

讲述了城南小院,乔家五个儿女和一个不着边际的老父亲,一路跌跌撞撞、相互扶持成长的故事。

图片

追着剧,我们会为乔家大哥一成,从小当爹又当妈,感到心疼。

也会为大哥“那动不动就要滋滋往外冒的白头发”,哭笑不得。

但更为这一家兄弟姐妹、邻里间的温暖情谊,所治愈。

亲情之暖,生活的光亮,是这部剧的情感底色。

图片

不过,对于南京来说,它啊,更像一场大型的回忆杀。

当叮铃叮铃的单车来回穿梭间,彷佛时光通道开启。

图片

画面里,那一座美丽的南京城。

故事里,那个烟火气中的老城南。

就此,一幕幕、一声声掀起了无数南京人的回忆。

图片

图片

从第一个带着潮气的镜头开始,从第一声带着南京味的台词响起,从第一个南京地标玄武湖的出场......

便让人再也走不出,那个历经岁月的南京老街了。

图片

01

请回答,南京1977

“摆得不得了啊”

许是跨了一个世纪。

许是这个时代,脚步实在太快。

成长于上个世纪的我们,从前车马都慢,以信遥寄相思。偶尔翻出老相片,偶尔追忆起童年,都是暖黄色的。

图片

有人说,看乔家的儿女,被乔祖望气到吐血。

需要再看100遍《父母爱情》回血。

但我想说,看这部剧的人,还可以一会儿流泪,一会儿感慨,一会儿拍一拍身边兄弟姐妹的肩膀笑着说,你看他们,多像我们小时候。

这,是莫大的幸福。

图片

故事发生在1977年,那个电车缓缓驶过大街的南京城。

乔家老宅,位于城南小院的一处巷子里。

门牌号上,写着纱帽巷55-2。

图片

现实中纱帽巷,有大纱帽巷和小纱帽巷,是南京地名的乡土代表,甚至觉得和南京的气质,不在一个调上。

它位于珠江路北侧。

这里有一个背景,明代以后,乌纱帽成为了官员的别称。

而相传,纱帽巷就是因为曾是制作纱帽和工匠集中地,而得名。

剧中的纱帽巷,没有了“纱帽”。

只有那些烟火十足的日常,让这个不太起眼的平常街巷,出圈了。

图片

当你七弯八绕,和邻居打一轮招呼,才能找到家门的时候。

当你走街串巷的自行车后座叫卖冰棍,家里穷得吃不起肉,城里不让养鸡,复古的老式家居朴实而不失美感......

图片

当你看到意气风发的少年们站上房顶,抬头望一望天空,一切又都充满着希望的时候。

图片

就像编剧说的,“生活总该迎着光亮”。

也如周深唱着的主题曲里“失望过后拥抱更多希望”,一样戳人心房。

图片

乔家的故事,用悲剧开场。

当乔祖望躲在一处民房和人二五八万(打麻将)的热火朝天。

他的妻子,怀着第五胎,一个人走到几公里外的医院,准备生孩子。

孩子生了,妻子难产而死。

五个孩子也失去了母亲。

图片

死了老婆的乔祖望,看不出多伤心,只想怎么赖掉医药费,试图把孩子抵给医院。

好心邻居来帮忙,二姨和姨父出钱又出力。

在这些鸡飞狗跳里,小巷的生活,一家人的辛酸苦辣,南京老城的鲜活一点一点浮现。

图片

这一幕,乔家的四个娃穿着短袖、睡着竹床,躺着进入镜头。

图片

南京的夏天,也就这样热辣辣的入场。

正如剧里吐槽的那样,35度+的南京,是一座冬天冷死,夏天热死的城市。

因为这里,夏天超长长长待机。

而1977年的那个盛夏,传闻要地震,大家纷纷在挤在巷子里搭起简易帐篷。

图片

这个画面,编剧把儿时的记忆写进了剧本。

有个网友回忆起那一天,他说自己在厂医院出生,之后和母亲一起被转移到广场防震棚。

据说邻居还起好了名字—“震花”,意为地震开的一朵花。

像这样一秒唤醒回忆的细节,在剧中还有很多。

比如,那辆31路公交车,和南京人无比熟悉的“大通道”。

图片

“这个由两节车厢拼凑起来的大家伙,像一个通道,所以被亲切地称为“大通道”。看到它的出现,闪回童年......”

一个同为追剧的南京朋友阿令,如是说。

“它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到了80年代,也就是我小学那会儿,就已经比较普遍了,好几百辆“大通道”穿梭在老城街道,接送街坊邻居上下班......”

图片

△ 图by 南京公交

如果要说南京老街上有代表性的记忆,“大通道”妥妥的算一个。

“它们消失很久了,我们的童年,也离开很久了。”

图片

熬过了夏天,到了冬天。

家家户户的阿姨婶婶们,会囤着大青菜,腌制起来,整齐地排列在墙头墙角,为冬天的腌菜做准备。

过年那会儿,南京人有个习惯,晒年糕。

长辈还会给家里的孩子们炸一种膨化食品,叫做“猫耳朵”。

“那时没有什么零食,过年的“猫耳朵”,香香脆脆的,就能让孩子们馋很久。”

“其实,这部剧,关于南京的味道记忆,还有一箩筐。”

图片

追剧的阿令,把它当成了南京美食安利帖。

你看,乔祖望不舍得订的卫岗牛奶,曾经是无数孩子的心头好。

图片

因为老南京人的清晨,就是从一瓶卫岗牛奶开始的。

你看,还有走出了南京,火遍全国的特色鸭血粉丝汤,小笼包。

图片

以及乔老爹最爱的猪头肉,桃酥、撒子、毛肚、肘子、牛肉锅贴、大煮干丝、什锦元宵......

光听名字,就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图片

图片

“好想立刻带你回南京,吃吃吃吃”

热情高涨的阿令,最后还不忘吐槽道:

“可惜啊,地地道道的乔家人,从小到大,居然没有吃过一次南京烤鸭,这绝对是一个bug......”

虽然,剧中的种种场景,每一个都能挑动南京人的记忆阀门。

图片

但乔老爹的塑料“南京话”,怕是剧中比“南京烤鸭”还要大的bug。

图片

图片

“干么事、小呆笔、摆得不得了、不上路子、木里木固、阿晓得......

听着亲切,就是有些不太对味儿。”

图片

更有南京观众在线吐槽。

“作为土著,不仅看着乔老爹来气,听着他蹩脚的南京话,尴尬得能抠出一个玄武湖来。”

不过,要让南京话够地道。

也的确是有点为难山东的刘钧老师了(乔祖望饰演者)。

图片

02

南京地标回忆杀

“老头,别动不动就跳玄武湖”

把最小儿子丢给小姨子,还想赖掉生活费的乔老爹。

一委屈,就想跳玄武湖。

图片

图片

南京人都看不下去了,老头啊,换个湖跳吧。

众所周知(冷知识),1.5米深的玄武湖,恐怕只能淹到乔老爹的胳膊(以扮演者刘钧老师1.83m的身高做参考)。

玄武湖

外地人眼中的南京景区顶流,本地人习以为常的存在。

图片

这里有南京人最轻松的生活图景,相亲会在林子拐角,老大爷在湖边遛弯,湖面上鸭子船咿呀咿呀哟。

它的美好在一年四季,细水长流,同时承载着南京的喜怒哀乐。

一时一景,每个时刻,都有它独到的韵味。

颐和路

剧中不多的美好时光,发生在“全世界最好的姨父”身上。

图片

那个姨父带着孩子们经过的小洋楼长街。

就在颐和路,而它又并非单单指一条路。

而是在江苏路、宁海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宁夏路之间,建起的大片花园洋房和民国建筑的公馆别墅区域。

图片

这里有南京最美的景。

种植在这里的梧桐树,仿佛和这里的建筑、道路天生绝配。

图片

△ 高大霸气的梧桐树下,200多座小洋楼散落在街道两旁

这里又被称为“半部民国史”。

图片

△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过曾经的风云政变与历史的轮轴

初秋,梧桐在酝酿着凋零。

晚秋,颐和路,即将上演南京最迷人的色彩。

图片

△ 南京的精神书店——先锋书店颐和书馆。

别院小谢,洋房坡顶,红瓦黄墙,落叶飘零。

这样的南京,举世无双。

图片

南京明城墙

姨父带着孩子走过颐和路之前,是从老城墙下来的。

乔家大哥一成,被父亲揍了一顿,跑到城墙上诉说委屈,弟弟妹妹紧随其后。

这一幕,是剧中的小高潮。

图片

他们奔跑的地方,在明城墙城门之一的中华门。

是南京人平日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

“天下第一瓮城”的美称。

图片

城墙之上,夕阳余晖笼罩着金陵城。

远处老东门,大报恩寺,近处可触碰的斑驳城墙砖瓦,都在岁月里,无声的书写着关于古金陵,今南京的历史沧桑。

图片

图片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

四妹被有钱人家看上,收为养女。乔一成拿着自己的一堆奖状找到招待所,希望这对好心夫妇能够收养自己。

有人骂大哥自私,有人心疼大哥的无奈。

被拒绝后,乔一成失望的跑到桥头,扔掉了手中的奖状。

图片

图片

不管他有多么努力,多么争气,命运不公的将一座座大山,压在了他小小肩膀上。

巧的是,这座桥头,本就被称为“争气桥”。

1968年,南京城万人空巷。

5万多名军民聚集在长江两岸,当汽笛鸣,一列火车穿过大桥。

图片

这是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的第一天,也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它意味着,长江南京段无法建桥的预言,不辨而破。

“争气桥”由此而来。

逆风成长的乔家大哥,并没有因为扔掉了奖状,就停下脚步。

图片

他带大弟弟妹妹,考上大学,还考上了研究生。

而他所就读的地方,有南京第九中学,有南京师范学院(如今的南京师范大学。)

成长,本来就是一部连续剧。

生活不会因为经历的苦难多了,就手下留情。

图片

乔家的儿女们长大后,糖果多了,有肉吃了......

但也在生活的漩涡里,不停打转。

如果我们带着“南京土著”的自觉追下去,你会发现更多关于南京的故事。

图片

△ 浦口火车站。这个中国唯一保有民国特色的火车站,也是中国最文艺的火车站之一。还是朱自清《背影》里,那个父亲给你买橘子的车站。

03

住在南京城

去追着生命的光亮

为什么一部剧,会让整个南京城陷入集体回忆里,不可自拔。

图片

这得说一说,它的编剧,也是原著作者未夕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剧中城南小院的很多场景和故事,都融入了未夕自己的儿时记忆。

乔家的故事开始那一年,是她出生的时候,1977年。

她从小就住在进香河一带,在一个最生活化的地方生活了30多年。

记忆里,那样的老房子、小院子、住着各色人,也过着最普通平凡的生活。

在一次采访中,她说:“这样的日子太市井了,太鲜活了,太闹腾,也太安逸了。”

图片

所以,后来,便有了《乔家的儿女》。

从写好故事,到最后影视化再现。

让未夕自己都惊讶的是,为了更真实地还原老南京。

剧组专门请来了南京电影制片厂的老美工师傅,全景搭建出了这条充满年代气息的老街。

而当她第一次看到搭建的老街,激动地哭了。

“这就是小时候住的房子”

图片

把南京的故事、南京的方言、南京的曾经,通过一家人的30年,讲给所有人听,是作者未夕对南京的执着和初心。

她在微博解读南京方言;

比如,乔老爹说自己很"胎气",其实在说自己很大方、慷慨。

比如乖乖隆的咚,就是一个无实际意义的感叹词。

比如,摆,表示很厉害,有面子;耍马神道,说的是神神叨叨,行事不稳重......

她也坦言,最初只是想记录下南京,那种平民数十年,平凡不乏闪光,困苦不乏温暖的日子。

图片

没想到,引发了新一轮南京热。

以往说起南京,有梧桐的深情,有鸭血粉丝汤的滚烫,有赤豆元宵的软糯可口,还有作为民国首府的城市底蕴。

这些年,有人说,南京不是南京人的南京。

它和“散装江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它四通八达,消化和沉淀的,是自古以来秣陵、金陵、应天、江宁、建康、天京......多朝古都的多元与厚重。

图片

哪怕是到了现在,它依旧顶着这样一句俗语:“安徽人的柯尼斯堡,江苏人的萨拉热窝,台湾人的耶路撒冷,鸭子们的奥斯维辛。”

这些,是南京。

可又不是那个足够接地气的南京。

在乔家的儿女里,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

一个南京人的南京。

其实,始终被一种叫作“温暖”的东西,包裹着。

从曾经,到如今。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最不像西北的“牡丹之乡” 在甘肃
下一篇:在非洲打工 有时候“主动被抢”才能不挨揍?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