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侨港镇:
现代渔业盘活归侨小镇(新时代·新侨乡)
本报记者 祝佳祺 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成立于1979年6月2日,是全国唯一以镇建制安置归侨的乡镇,当时集中安置越南归来的侨胞7700多人。曾经的海滨小镇如今已成为全国渔业重镇——侨港镇拥有2300多艘大功率渔船,年捕捞产量达30多万吨,水产品加工量20万吨,产值20亿元。随着现代渔业蓬勃发展,农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万元,走在了广西前列。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也蒸蒸日上,年接待游客近350万人次。把准现代渔业发展方向,这座归侨小镇正迸发勃勃生机。
码头现场做直播
广西北海的11月还是暖暖的。清晨6点半,伴随阵阵汽笛声,侨港镇苏醒了。
小镇的电建渔港迎来满载而归的渔船,伙计们忙着将鱼虾打包上岸,主播们纷纷上前,向观众展示推销上乘的海货。码头上,人群熙熙攘攘,空气中尽是海鲜的咸味。
“朋友们,这个大虾是刚刚运回来的,看看这个成色。”35岁的彭宇做主播3个月,已是一名“抖主”。他每天在码头从凌晨5点播到上午10点,多的时候一场能卖出价值两三千元的海货。“怎么涨粉,怎么运营,我们都受过培训,比自己摸索更快‘上道’。”他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侨港镇海鲜线下销售受到较大影响,线上销售却意外地火爆。“现在,人们购买力很强,市场对海鲜的需求很旺盛。”彭宇笑着说,“直播挑货让客户更有现场感,是这几年的一个‘风口’,粉丝量大的主播收入可观。”
近年来,北海市关注到电商直播的商机,引导冷冻厂改造为集海产品交易、电商实体店、餐饮、旅游产品等于一体的观光消费新业态。
2021年,由电建码头旁闲置厂房改造成的海产品电商小镇运营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至今共举办电商直播培训班4期,培训200人次,首批孵化电商经营主体51家。侨港镇还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设计与创意学院开展校地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创业就业的平台,学校则为侨港打造海产品电商小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培训3天就能上手播了。”彭宇是电商小镇入驻公司——北海鲜到家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孵化的主播,除了主播接受直播培训和指导,公司还享受仓储、货源组织等配套服务。
电商小镇运营中心一楼的夫妻店“和叔船长海鲜”也玩起了直播带货。“电商是目前受疫情影响比较小的销售渠道,我们店里都是亲友直播,经常来谈合作的主播也不少,每天线上销售额都有几千元。”店长黄家和说,“许多人喜欢来国际渔市逛逛,我们线下人流量也有保障。”
黄家和所说的国际渔市就在电商小镇运营中心大厅。大厅环境整洁有序,打氧的玻璃箱内,各色鱼虾鲜活乱蹦,尽管天色尚未大白,已有不少人在挑选渔货。
来自黑龙江省的王能江和妻子原本是来北海旅游的,听说侨港这边海鲜早市不错,起了大早前来“扫货”。“我们6点就来啦,红杉鱼、金鲳鱼、大明虾啥都有,新鲜又价格实惠,打包的快递点就在旁边,买点寄走很方便。”王能江说。
如何延长海鲜保鲜时长、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对于海鲜售卖来说十分关键。除了打造室内交易市场,避免露天日晒等对渔货的损耗,在北海商务局及乡镇政府的组织推动下,电商和快递企业建立了合作机制,组建专业团队为主播提供货源供应链、分拣、打包、仓储、快递等一系列服务,专业冷链运输让海鲜更保鲜。
“我们现在甚至能把货物发到西藏去。”北海鲜到家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节雄说,物流配套服务的完善进一步拓宽了销售范围。
船长上岸当老板
黄家和是1979年从越南回国的归侨,“刚回国时,政府给了我们房子和船,帮助我们安置下来,还成立了渔业公社提供服务。”
1992年,黄家和换了30米的木船,十年后更换了40米的铁船。随着生意越做越好,2010年,他又更换了一艘50多米的铁船。
黄家和渔船的迭代更新是侨港镇渔业发展的一个缩影。1978年,20多万名华侨从越南回到中国,其中7000多人拖家带口摇着小艇回到北海。1979年6月,作为越南渔民归侨最大安置点的侨港镇正式成立,改变了旧有“分散安置”“改行安置”的模式。经过43年发展,侨港镇码头停靠的船只已从当初的300多艘风帆小船发展到2300多艘大功率渔船。
除了渔船更新迭代,侨港镇的配套设备和技术也有了进步。“从前出海挺危险,现在气象部门的预报很及时准确。前几年,政府还给每个渔船都安装了免费的北斗设备,大家出海都觉得很踏实。”黄家和说。
当地政府还采取一系列举措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渔业部门明确规定了网眼大小,倡导灯光捕鱼,渔业执法力度也大大加强,每年还举办面向渔民的安全、政策培训。
侨港镇积极推动电建码头和码头升级改造,结合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抓紧推进智慧渔港建设。推行“人工鱼礁+深水抗风浪网箱+底播养殖”模式,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如今,黄家和不做船长了,他作为“鱼客头”投资亲友4艘大渔船。家族一部分人在店铺负责销售和发快递,一部分人负责出海捕鱼,分工明确。
和黄家和一样,北海桂之海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祥宇也曾是一名出海的船长。因为事业发展,黄祥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家庭作坊已经成为日加工海鲜1万至2万斤的工厂。
黄祥宇的工厂和很多侨港渔船都有合作,渔货从电建码头下来就直接用冷链车拉到工厂进行加工。清洗、去内脏、去腮、去鳞、切花、冷冻、包装、发货,整个流程一气呵成。企业还购置了专业切花机将海鱼切花而不断骨,方便消费者直接蒸煮食用。“我们会根据客户的反馈和销售情况来优化产品,切花鲳鱼就是我们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一个创新。”黄祥宇说,“海洋捕捞有不稳定性,为了保证供货稳定,我们一方面购买海洋牧场的金鲳鱼,一方面也配备大型冷库保证销售。”
游客来到家门口
黄家和大概想不到,他的安置社区所在片区,几十年后能建成“侨港风情街”,成为北海旅游的网红打卡点。
总长1050米的侨港风情街,总营业面积6200平方米,“海鲜粥”“越南虾饼”“疍家风味海鲜粉”“北海手信”……各类美食店共200多家,独特的地域文化加上海鲜美味,造就了独具一格的风情,常年吸引游客前往。
“这些鳗鱼干、虾仁干都是本地渔民新晒好的,我们昨天刚收过来。”40岁的周结是侨港风情街“嘎嘎刚的北海手信”店导购,也是在侨港镇生活多年的越南归侨。“来北海玩的游客都愿意带些特产回去。店铺开业3年,从早上9点到晚上11点都有游客光顾。”他说。
在风情街的手信店铺,每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产品。除了各色农家海鲜干货,还有各类新式即食美食:罐装海鲜酱、即食银鱼仔、海鲜螺蛳粉、海鸭蛋蛋黄酥、海鲜预制菜……
“这些年,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各类精深加工的海产品也层出不穷,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拓宽了海鲜的销路。”侨港镇美食协会会长吴玉明说,近些年,当地政府和美食协会举办“长桌宴”“开海节”等活动吸引客流,美食街商铺也纷纷打造独特装修风格,实现店铺提档升级,“游客喜欢去网红店铺‘打卡’,一些热门店铺常常需要排长队”。
与侨港风情街一街之隔的就是号称“最美文艺渔村”和“虾米第一村”的电建村。高大阔气的门楼,宽敞整洁的柏油路两侧是齐整的小洋房,民居外立面的彩绘、复古的装饰讲述着渔村的民俗文化与历史。昔日小渔村,如今有主题婚纱摄影、虾米商铺、高品质特色民宿等优质配套。
电建村于2020年划归侨港镇,次年便开始了“最美文艺渔村”改造工程,除了开展“三清三拆”环境整治工作,还建设渔耕文化展示场所,展示疍家文化历史。
当地村民高妹在家经营了几十年的虾干鱼干。随着村容升级改造,她家换上了亮丽招牌。“以前,干货基本都是卖给本地人。这几年,常有游客来我家买干货。有的游客好奇虾米怎么加工,我就带她去虾米工坊参观。”她说。
“传统渔业面临发展瓶颈。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休闲旅游是渔民转产转业的可行路子。”侨港镇党委副书记石秋碧告诉本报记者,近3年,侨港镇年接待游客约35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4.2亿元。随着“海鲜旅游”成为侨港镇新风尚,已投入运营的侨港海滩“越式夜市”正以浓浓“海味”吸引四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