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省科技厅主办的“浙江美国智能驾驶及先进材料技术交流会”在萧山机器人小镇举行。有车工业界“西点军校”之称的美国凯特琳大学的多位教授,与浙江本土的车企研发负责人面对面,来了一场有关智能驾驶的头脑风暴。
据凯特琳大学常务副校长Dr.James Z. Zhang介绍,美国凯特琳大学的前身为美国通用汽车学院,在自动驾驶及车联网、电动车电池研发、车辆动力及底盘设计、材料轻量化等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全球有超过500家合作单位,这些机构涵括了联邦政府机构,国家实验室,以及全球500强的企业。
“希望能通过这次交流的机会,能推动美国与浙江的科研机构和车企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推动智能驾驶产业进一步发展。”省科技厅合作处处长奚灵平说。
智能驾驶正在进入生活
在凯特琳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Jungme Park看来,人工智能是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自动驾驶过程中,要知晓车身周围情况,就需要通过激光雷达探测,并通过人工智能决定加速还是减速。
“十余年的进步,人工智能应用从不可能到逐渐实现,大数据的收集分析也在帮助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的未来是非常积极的。”Jungme Park说。
凯特琳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Jaerock Kwon说,人工智能在60年代就已经存在,现在又迎来上升期。上世纪90年代,自己在读研时,90%以上的人都没用过智能汽车;但之后不到10年,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的进步就在不断发生。“如果没有AI,就没有自动驾驶。但未来要真正实现自动驾驶,AI的精确度就必须做到100%,我们需要在剩余的1%上作努力。”Jaerock Kwon说。
对此,吉利汽车研究院智能驾驶开发中心陈文琳都颇有同感。
诚然,人工智能作为一个“黑盒子”,一旦用到还没有准备好的情景中,就易发生危险。“对于智能驾驶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尺度,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智能驾驶力争要做到比人驾驶更安全。”陈文琳说。
其实,在中国,智能驾驶早已进入我们的生活。据悉,目前北京、上海、重庆、无锡等七个地区已建设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已有12个地区共发放了32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环境日趋完善。”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张学群博士说。
据悉,到2020年,汽车DA(驾驶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新车装配率将超过50%,网联式驾驶辅助系统装配率将达到10%,从而满足智慧交通城市建设需求。到2025年,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有望开始进入市场。
道路变“聪明” 智能驾驶将更进一步
作为一种新经济,人工智能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在智能驾驶领域,正如一位马来西亚的专家所说,过去更多是关于算法,如今,硬件和软件也在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这其中,业内人士更是将讨论热点集中在了激光雷达感应器价格及“聪明道路”的建设上。
凯特林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Dr. Giuseppe Turini说,目前,在汽车AI方面,硬件还没准备好,好真正实现自动驾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激光雷达、感应器成本都很高,有时候感应器价格甚至超过车本身。”Dr. Giuseppe Turini说,感应器单体价格降不下来,智能驾驶的困境就较难突破。
面对这样一个犯难的境地,Jungme Park倒另辟蹊径。她认为,既然感应器太贵,那就不一定要在每辆车上都装感应器。通过共享汽车或将出行作为服务的方式,在合作中找到降低感应器价格的破解之道。
△图片来自网络。
Jungme Park的看法得到了在场不少专家的认同。陈文琳说,L4级别的智能驾驶车辆有40个以上传感器,,但其中90%的传感器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空闲的,只是像安全气囊那样,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为此却要花费大代价。“不如将大量传感器放到路端,让路‘聪明’起来。”陈文琳说。
除了成本之外,还有专家提出,从安全角度考虑,人工智能驾驶技术是否能覆盖所有场景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吉利的陈文琳说,目前市面上推出智能驾驶车型都属于概念车,要真正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量产,还有着较大难度。“L3对自动驾驶要求很高,L4更是做到没有司机,这就涉及到与车外的交互等新领域,这些都是改变汽车工业形态的事。”陈文琳说。
因此,在很多专家看来,未来,网联化将在自动驾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车和道路之间的通信,车和车之间的通信,将激光雷达传感器的信息分享给周围其他车辆,将是推动智能驾驶发展的一个好办法。”凯特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Dr. Yusheng Wang说。
诚然,当下,自动驾驶的实现确实尚待时日,无论是道路的网联化还是车与环境的协调,都有赖于未来技术的不断进步。“5G带来的低延时和高可靠性,对于车路协同的无人驾驶也将产生重要助推作用。”说起智能驾驶技术的未来,陈文琳说。
正如Jungme Park所说,人工智能不是一个传奇,也不是一种纯粹娱乐,它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运用大数据、深度学习,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