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同甘共苦 尺素见华侨丹心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严建广
“天亮了!我们中华民族受外人所旋的奇耻大辱,用我们勇士的血来洗涤净尽了……”
“我已结束了可悲的海外生涯了,回来光明康壮(庄)的祖国了!许多人未同意我的见解,但我用行动参加了革命队伍……”
在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国家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转折,其背后都能看到海外华侨的身影。他们把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祖国同舟共济,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加拿大华侨梁葆常就是这样一位华侨,通过他在1949年至1960年间给家人的信,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颗满腔热忱家国情的赤子心。
一片丹心报祖国
梁葆常是新会人。受梁葆常家人委托,江门市博物馆代管着几封1949年至1960年间梁葆常写给妻子和儿子的信。“2019年我们举办‘我和我的祖国暨五邑籍华侨华人共建桑梓展’,梁葆常的儿子梁汉超得知消息后,主动提出借他珍藏的侨批给我们布展,丰富展览内容。”市博物馆宣教文创部主任张一知介绍说。
据《广州侨务与侨界人物》记载,1913年,15岁的梁葆常前往加拿大谋生,先后在域多利埠等地做裁缝、家庭厨工,后又经营饮食业等。
“父亲在加拿大的生活很艰辛,还要忍受和家人分离的痛苦。”梁汉超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父亲后来回国结婚生子,在我3个月大时,他又和我们分别,之后,我20多年没有见过他。”
梁汉超回忆说,父亲从小出洋打拼,举步艰难,唯一支撑着他的,是他骨子里的坚毅和日后报国的信念。
在加拿大期间,梁葆常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在加拿大建立华人学校,把自己的爱国情注入到教育中,培养更多有抱负、有理想、有能力的侨胞。
1949年,得知国内即将解放的消息,梁葆常在8月份寄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对于这个新局势,我抱极大的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梁葆常受邀回国观光深受触动。“父亲告诉我,回国参观后,他就下定了决心回乡支持祖国建设。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祖国永远在他的心中。”梁汉超回忆说。
愿与祖国同甘苦
为了把自己的一切聪明才智献给新中国,不少华侨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怀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冲破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回到生活艰苦、条件落后、百废待兴的祖国。
1959年底,梁葆常回来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并把在加拿大的资产全部转回祖国。当时,国家还有诸多困难。在1960年写给在北京工作的梁汉超的信中,梁葆常说:“以一般归侨而论,处于资本主义社会里是物质供过于求的,是鼓励消费的。我们国家现阶段是求过于供的,生活环境是恰恰相反的。”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在1960年写给梁汉超的信中,梁葆常也说:“困难肯定是有的。但从六亿五千万人口着想,和共产党人以身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作风,还有优待华侨的措施等等,困难感就很快消失了,在英明的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取得建设的跃进,其速度在中外历史无可比拟,还有什么意见呢?……”
回到祖国后,梁葆常便全身心投入祖国建设事业中来。“当年回来,他主要从事侨务方面工作。”梁汉超说:“那时候,他的工作热情非常高。虽然他身兼很多职务,但是乐此不疲。每次工作回来,他都跟我们讲自己参加了什么活动,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等等。尽管当时国内条件艰苦,他却从不抱怨。他觉得自己能参加祖国建设事业,是很伟大的事情,非常高兴、自豪。”
爱国精神激励后人
梁葆常爱国爱乡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
在梁葆常的言传身教下,儿子梁汉超不仅发奋学习,也积极参与当时的民主改革工作。“当年,我考上了中山大学,为了参加民主改革工作,主动要求保留一年学籍。”梁汉超说:“在一年的民主改革工作结束后,我又回到学校学习,因为院系调整,我到了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就读。”
大学毕业后,梁汉超曾在北京、南京等地的研究所工作,参加了国内多个重要电力项目的建设,也参加过广东的核电项目建设。“父亲说的话,父亲做的事,一直影响着我。”梁汉超说。
五邑侨胞的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不仅影响着梁汉超,更影响着一代代年轻人。“父亲当年还动员了不少华侨青年回到祖国,参加祖国建设事业。”梁汉超说。
“父亲去世前仍在嘱托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祖国的发展真正贡献自己的力量,才不枉此生。这样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发奋向前,做出更多的成绩。”梁汉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