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与“归化运动员”有关的新闻再度引发关注。一则是在美国长大、刚披上中国战袍不久的15岁女孩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新西兰公开赛中夺冠,这也是中国归化运动员首次获得金牌。另一则是中国男足公布最新一期集训名单,恒大队锋线尖刀埃尔克森入列,开创国足无血缘归化先河。
在近日结束的2019-2020赛季国际雪联澳新杯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比赛中,15岁的中国选手谷爱凌夺冠,成为第一位在国际雪联正式比赛中代表中国夺冠的归化选手。(图片来源:谷爱凌个人微博)
对于谷爱凌,网民赞誉有加,不仅是因为她成绩出色,更因为她的母亲是中国人,她本人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网民出于民族感情更能接受;而对于埃尔克森,网上的冷嘲热讽居多:中国14亿人选不出一个前锋,居然需要一个巴西人为我们冲锋陷阵?莫说一个埃尔克森救不了国足,就算进了世界杯决赛圈,也不光彩!
这些嘈杂的网络声音背后,是需要厘清的两个问题:一、中国究竟需不需要归化运动员?二、归化运动员是不是必须要有华裔血统?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当然需要,就算不考虑近在眼前的世界杯预选赛和并不遥远的2022北京冬奥会,从某些项目的长期发展来看,归化球员的到来也有积极意义。在世界足坛,归化球员的作用已经一再被证明。新科世界杯冠军法国队中,非裔球员身影随处可见;日本足球在上世纪90年代的崛起,巴西归化球员功不可没;亚洲新贵卡塔尔队,归化球员更是挑起大梁。这些球队的成功背后固然离不开青训体系成熟、联赛商业化程度高等因素加持,但是归化球员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则与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有关。放眼世界,在很多国家,血统从来不是归化的先决条件,能否提高本国在该项目上的竞技水平、于我有利,才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一直以来,在国际体坛,中国都是人才输出大国,其中乒乓球项目尤其多。由于中国乒乓球水平普遍较高,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员遍布世界,组成了规模可观的“海外军团”。其中何智丽、唐娜、李佳薇、冯天薇、倪夏莲等多位乒乓球运动员前赴后继,归化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欧美国家,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国家的乒乓球水平,也促进了乒乓球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发展。
相反,中国此前主动“归化”运动员的情况少之又少,只有马术选手华天等寥寥数人。只“输出”不“输入”,显然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态势。最近“归化”大门打开,哪怕大赛当前有些急功近利的因素,但从长远看,能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也是好事一桩。
跨过体育层面,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当今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全球化时代,谁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更优越的环境、更便利的引才制度吸引到人才,谁就占领了发展的先机,有望领跑。中国近几十年的巨变,已经使其成为全球人才眼中的“热土”,极具吸引力。下一步要做的是软环境上的提升——国民对待外来人才的心态能不能更开放、引才的制度门槛是不是能进一步降低,让有意愿助力中国发展的人顺畅地参与进来。目前,非华裔想加入中国籍,须有特殊贡献,而特殊贡献的认定需要省部级出面,门槛相当高。
谷爱凌、埃尔克森为中国体坛引入归化运动员开了一个好头,惟愿这不是某些机构出于世界杯预选赛和北京冬奥会的成绩考量而祭出的临时举措。中国归化运动员的大门刚刚开启,我们要做的是把它开得更大一些,把更多优秀的运动员吸引到中国来,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的水平。
从更大层面来说,中国始终是一个推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国度,不少“客卿”都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及至今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基本国策已有41年,官方需采取更积极的外国人才引进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提供各种制度便利,为中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