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望 我国奏响科技自立自强最强音
记者 钟源 北京报道
从一枚钉子、一盒火柴仰赖进口到“两弹一星”横空出世,从“东方红”跃然于世到“天问一号”打开星际探索……一百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之路。
一百年前,中国人吃不饱、穿不暖,国家积贫积弱,钉子叫“洋钉”,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自行车叫“洋车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这一屈辱的历史局面。
在土地革命时期,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 红军最早开辟了医药卫生和无线电通讯工作。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为抗战建国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队伍。
新中国成立初期,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科学事业建制化的开端。1956年1月,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全民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高潮。国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两弹一星”的奇迹,取得了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年5月,党中央发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号召。二十一世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自主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并保持至今。现如今,中国拥有一系列响当当的“大国重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圆梦“下五洋捉鳖”,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可“上九天探月”,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带领中华民族追逐星辰大海……二十一世纪,我国科技实力“后发赶超”,实现了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技、天眼、嫦娥五号、奋斗者号、新冠肺炎疫苗研制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