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24日报道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9月22日发表了题为《中国科研人员拥有全世界需要倾听的宝贵经验》的社论称,中国在研究如何在发展经济和控制物种及生态系统损失之间找到平衡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全世界有必要倾听这些故事,充分了解其中的复杂性。相关内容摘编如下:
近日,联合国证实,全球再一次未能实现保护自然的目标。联合国公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得出了这一不容乐观的结论。
各国必须做出更大努力。不过现在,中国肩负着一些最重要的职责:这个国家将主持召开明年在昆明举行的下一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这次峰会原定于今年召开,会上要确定今后10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
在与昆明峰会相关的筹备工作稳步推进之际,中国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科学家和政策研究人员也应该参与讨论。中国在研究如何在发展经济和控制物种及生态系统损失之间找到平衡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全世界有必要倾听这些故事,充分了解其中的复杂性。
中国的一系列经历可以让全世界从中获取宝贵经验。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让一代人摆脱了贫困,然而这却带来了一连串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和土壤污染的加剧。中国民众理所当然地质疑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中国一直在与国内及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合作,研究更加环保的发展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回应民众的疑虑。
例如,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直在制定并尝试实现环保目标,并且建立监督和报告相关进展的机制。
中国制定的全国性生物多样性战略包括在全国各地设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限制人类活动的区域。
然后是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这是要建设公路、港口和基础设施的一项规模庞大的计划,建设地点穿越了亚洲、欧洲、非洲的自然栖息地。起初,这笔投资基本上不包含旨在降低环境风险的保护措施,不过目前正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有一大批科研人员致力于以货币单位的形式量化自然资本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具有的价值,这样一来民众和决策者可以更加清楚地明白自然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并不是免费的。
中国的科学家一直在本国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无效方面共同积累了经验,对于正试图慢下脚步并最终逆转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损失的国家而言,这些经验为它们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契机。这些科研人员的工作单位多种多样,有科学研究机构,有大学,有环境规划研究机构,还有中国国内以及国际上的非政府组织。
明年将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国际性会议,这次会议意义重大。中国必须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人才与经验。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也要献计献策。各方必须将政治分歧放在一边,围绕雄心勃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以及衡量所取得进展的方法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