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7月9日)有媒体报道说,“70后”的湖南省高级法院政治部主任(正厅级别)董某被曝出博士论文抄袭一事又有新消息曝光:其硕士论文亦为抄袭。
最近一些年来,人们对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以及其他科研论文抄袭的事情已经见惯不惊。从新闻报道看,这些论文乃至科研成果的抄袭事件,其所为者大都是如上述湖南高院政治部主任那样的小成甚至大成气候的学者和官员。这些学者和官员,因了以论文而构成的必要或充分条件,从而成就了他们孜孜以求的“气候”,又因了这个成就了的“气候”而被关注,进而被拎出论文抄袭的陈年往事。这真乃成也论文,败也论文。
不过,如果论文抄袭只发生在极个别学者或官员身上,那么,尚可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诸这些学者或官员的个人品质问题,但在媒体几乎不间断地曝出此类事件的情况下,再将产生论文抄袭的原因归于个人,则难以解释为什么时有因论文抄袭而身败名裂的官员作前辙,而后继者就是奋不顾身地踏雷蹈辙。显然,这其中的问题正在于“炸雷”的机率和“出险”的可能性小而又小,冒险的边际效益却可大至令那些“循规蹈矩”者难以企及的程度。
那些把论文抄袭的“出险”机率和边际效益弄得门清的人,其实只是一些胆大的“聪明人”而已。这些“聪明人”看到并利用了现有体制或机制的弱点,以不正当或违规违法的手段为自己谋取各种利益。当然,在这种“聪明人”屡屡现身之后,现有体制或机制的弱点却仍然频频为胆大“聪明人”利用且得手,这除了说明体制或机制的设计有待完善之外,也说明体制或机制的操作过程也同样要加以完善。
对一些在职官员取得的学位,当然有货真价实的,但汤汤水水的也不少。实际上,对那些连说句整话都吭吭哧哧、不知所云的官员,弄清其论文水平及其真实度甚至都不用相对复杂的查重手段;那些能说会道的官员,虽开口滔滔不绝没完没了,但也免不了语言枯燥、内容干瘪,可谓硕之不在,博之无踪,将硕士帽戴在这些人头上,将博士褂披在这些人身上,真是糟蹋了硕士博士称谓。
在此,不能不说授予这些官员以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大学。这些学校,如果对那些官运看好、只缺学位的官员严格要求,那么,很有可能不仅不会得到这些官员的好感、回报乃至恩泽,反而会引发这些官员的反感。当然,许多招收在职官员的学校,本来也没打算难为官员,甚至还以能够招徕在职官员来校而倍感自豪哩。就如上述官员,其不仅涉嫌博士论文抄袭,还涉嫌硕士论文抄袭,并且,其抄袭占比已经达到论文总篇幅的一半之多,如果这样的抄袭行为都察觉不了,那么,且不论这种学校的学术核查机制产生道德风险的机率有多大,人们不禁起疑的是,这种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准究竟如何。
而如果一些学校的总体学术水平并不差,而只是不断产出在职官员涉嫌学位论文抄袭的丑闻,那么,这些学校则是以学位为交换与官员进行勾兑,对官员的论文抄袭挣只眼闭只眼、虽知不问,甚或牵线搭桥、变相纵容,这就是地地道道的腐败行为。对那些品行不端的官员而言,这样的学校无疑是其腐败的渊薮。
亦因此,那些曾经给在职官员颁发过各级学位的大学,不妨开始自查自纠,对以往取得学位官员的学位论文乃至课目成绩进行重新审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早处理,别等官员上了台阶被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