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近日宣布,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最高头目巴格达迪26日在美军发动的一次袭击中自杀身亡。俄罗斯国防部随后表示,俄不掌握相关信息,并对美这一行动的可信度表示怀疑。与此同时,其他国家领导人和高官也对美方宣布的巴格达迪死讯持“谨慎”乐观态度。
如果考虑到当前整个中东地区反恐局势的巨大变化,人们就不难理解各方为何对巴格达迪死讯反应谨慎了。从2014年起,“伊斯兰国”陆续占据叙利亚东北部和伊拉克北部大片区域,成为继“基地”组织之后危害最严重的恐怖组织。经过国际社会几年的共同打击,“伊斯兰国”今年3月失去最后一个据点,呈穷途末路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巴格达迪走向末日可以说是迟早的事,如果此次最终确定他的死讯,那么对“伊斯兰国”无疑是个沉重打击,有利于提振国际社会反恐信心。但就整体而言,中东地区反恐形势仍然任重而道远。
自“9·11”事件算起,国际社会进行的反恐斗争已近20年。在高压态势下,恐怖主义头目不管是拉登还是巴格达迪都最终难逃一死,但是他们的残余势力仍伺机而动,恐怖组织呈扁平化和分散化的特征更加明显,恐怖袭击在向全球蔓延。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球42个国家共发生639起恐怖袭击事件。这表明,国际反恐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面临诸多挑战。
这其中一大挑战就是西方一些国家在反恐时“夹带私货”,将打击恐怖主义作为战略博弈工具,给国际反恐合作制造了障碍。以叙利亚为例,西方一些国家为了实现推翻叙利亚合法政府的目的,不顾各色“反对派”的真实面目,只要它们肯去跟政府军作战,就给它们提供大笔金钱和各种武器。极端组织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借用若干“马甲”性质的“反对派武装”名义,快速扩张自己的势力。直到2015年底极端分子在巴黎等欧洲大城市频繁发动袭击,美国才不得不认真起来,通过扶持库尔德武装,并且取得俄罗斯、伊朗、伊拉克政府和叙利亚政府等多方配合,最终于去年将极端组织的武装主体基本消灭。
事实表明,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安全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国际反恐只有摒弃“双重标准”加强合作,维持全方位的高压态势,才能缩小恐怖主义肆虐的空间。这正如阿富汗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穆罕默德·亚森·泽亚上将所指出的,“只有当前世界对恐怖主义达成一致的态度、定义和立场,反对恐怖主义才会有意义”。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多年反恐实践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军事手段消灭恐怖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反而还会加剧矛盾。只有从思想、经济等根源入手,实现社会和解,努力改善民生,标本兼治,努力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才能真正收到成效,实现人类的共同安全与普遍安全。(国际锐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