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闽东之光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要闻 > 中国 > 正文

行进中国丨“哈密甜”从限量到自由

2025-08-06 10:07 人民网  -  378495

  “从一季尝鲜到哈密瓜‘自由’”,这在去年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还只是一个愿望,如今已照进现实。

  “今年,我们通过全国产区联动,构建起全年稳定供应体系,让消费者365天都能吃到哈密瓜。”新疆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种质研发中心负责人米铁柱说。

  以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为起点,哈密搭建起行业对话的桥梁,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正重构中国哈密瓜产业布局。

  “这一切的开端,源于一粒粒瓜种。”今年投入使用的哈密瓜种质研发智能调控平台,就是米铁柱的“主战场”,“我们构建销售—研发—生产闭环,由市场主导研发,让科研更有实效。”

  哈密瓜从一粒种子到走向餐桌,试验成本高、周期长是核心问题。

  在哈密瓜种质研发智能调控平台人工气候室,通过模拟生态环境,可以迅速完成生产测试,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以前测试新品种,要跑到新疆、云南、海南等地挨个试,周期3至5年,有可能还会赔钱。”米铁柱说,现在通过一季模拟三地环境,参数一目了然,还能算出亩产赚不赚钱,新品种上市将大幅提速。

  除了测试新品种,平台还能为行业提供“定制化”种植方案,改善品质、提高产能、增加效益。

  在哈密南湖,按平台建议调整水肥后,同一品种的哈密瓜糖度从18度飙升到22度,每亩多赚3000元。这相当于给土地“私人订制”营养餐单,既增产又提质。

  “平台不仅能‘改造现在’,还能‘预测未来’,帮行业多赚钱,让消费者吃到更可口的瓜!”米铁柱说。

  说着,米铁柱带领记者来到六亩园,“这里主要开展哈密瓜大棚种植的技术验证和智慧化生产,破解传统露天种植模式‘靠天吃饭’和大棚种植技术与资金门槛较高这些难题。”

  像六亩园这样的测试试验田,在全国各地还有30多个:在三亚针对热带气候研发“冬春错季”栽培法;在云南怒江峡谷针对干热河谷气候研发“三层立体栽培法”……

  这些“定制方案”把“试验数据”变成“市场价值”,把“栽培技术”变成“产业工具”,让全国瓜农共享“科技红利”,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除种质研发中心以外,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还构建了标准认证中心、品牌流量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推动产业规范化,构建全国仓储配送网络,为产业链各端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哈密瓜产业从千亿级向三千亿级跃迁,让“哈密甜”走向世界。

  “正如吴明珠院士说得那样: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初衷。”米铁柱说。

  (人民网“行进中国”新疆调研采访团:唐晓勇、王欲然、唐宋、唐佳、杨睿、李欣洋、陈新辉)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金融活水润泽!支持新型工业化有了“路线图”
下一篇:“清凉经济”火热一夏 滑雪场、溶洞……解锁避暑新玩法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