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云:一朵为科学家量身打造的“云”
本报记者 陆成宽
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随着云计算的发展,现在使用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越来越多,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无论是阿里云还是百度云,他们都主要服务于商业活动。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研究活动,科研工作也需要一朵自己的“云”。
12月26日,中国科技云迎来了上线后的第一次升级,中国科技云2.0正式发布。这是一朵为科学家量身打造的专有“云”。
正如中国科技云项目负责人黎建辉研究员所说:“阿里云等像是一个很大的超市,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而中国科技云更像一个科技专卖店,所有的服务都是为科研人员专门设计。”
他介绍,中国科技云以科研活动为中心,以科研人员的使用习惯为根本导向,在科学数据的存储、传输、计算、分析、应用等各环节提供高效、一体化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为科学家基于大数据与大计算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俗地讲,中国科技云就是把科学家要在各个网站上寻找的数据和计算工具整合在一个网站上,分门别类地提供给科学家,供科学家按需使用;同时,科学家也可以把自己的服务上传到中国科技云,供他人使用。
自上线以来,中国科技云已经汇聚海量的优质资源。当前,中国科技云已实现315P计算资源、150P存储资源以及PB级科学数据资源的汇聚和服务,集成综合平台52个、各类科研软件409款,可提供网络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数据信息等9大类典型云服务。门户系统实现了资源服务的注册管理与动态发布,为用户提供在线申请、即开即用、按需扩展的柔性云服务,用户群体可覆盖前沿与交叉、能源、海洋、生命与健康等多个学科领域。
“以前我们每做一个项目,都自己设计一个数据库,项目结题后,这个数据库也就废弃了,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现在把数据库嫁接在中国科技云上,就能够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介绍中国科技云在生态系统观测中的应用时说道。他期待,未来能够在中国科技云上,构建面向生态科学研究的“生态科学云”,实现生态科学研究各要素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计算和可视化分析等新手段,加速科学发现的进程。
此外,科技云还是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性设施。它以重大应用为牵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已服务于“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空间科学”等先导专项,以及FAST、LHASSO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支撑了超级计算、科学数据、人工智能和跨洲际的科学数据传输等工作,在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