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财经 > 科技 > 正文

中国火星探测“初露峥嵘”

2019-11-18 09:43  人民日报海外版   - 

    中国火星探测“初露峥嵘”

  高高塔架中间的红色平台缓缓升高,着陆器点火、塔器分离、悬停避障……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潮澎湃。这里是在位于河北怀来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11月14日,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终于在这里揭开神秘面纱,首次公开亮相,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仿真模拟

  完美着陆

  试验所在的场地是亚洲最大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模拟了火星重力环境。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试验塔架高约140米,通过上方的环形盘架连接成柱形的钢体结构,形成的内圈直径120米,空间足以满足模拟火星降落过程所需要的空间;中间的红色平台通过36根钢缆进行固定,可以为探测器提供火星的重力环境,并能精确跟随探测器的下降过程;地面则铺设了特殊的材料,并形成坑或者坡的形状,以模拟火星表面的环境。

  “探测器发射之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的时间飞行抵达火星,最后在火星降落只有7分钟的时间,因此这是最困难、挑战最大的一个环节。而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比,火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重力只有地球的1/3。”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在现场告诉记者。因此,本次试验模拟了着陆器在火星环境下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的过程,对其设计正确性进行了综合验证。张荣桥介绍:“今天的实验主要是模拟从70米高度塔器分离,在67米高度上悬停,在这个高度上寻找地面的安全着陆区,然后避障下降到20米高度。”

  据了解,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择机实施,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也就是说,与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的三步走规划相比,火星探测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不可谓不艰巨,而安全着陆,可以说是火星探测任务最艰巨的挑战之一。

  红色诱惑

  奥秘无穷

  火星,这颗距离地球最近5000多万公里、最远4亿公里的行星,一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火星探测,可以说是当前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活动。

  对外太空和地外生命的好奇是人类探索火星的一大动力。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有一定相似性,使人们对火星探索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多年来,关于火星的科幻作品层出不穷, 从儿时熟悉的“马丁叔叔”,到近年热映的《火星救援》,火星寄托着人类无数太空梦想。

  专家表示,研究火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启示。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火星不仅有大气,也有适宜的温度,还有着和地球相似的自转周期。研究火星与地球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

  2018年,有国外媒体发表文章称,科学家在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了液态水存在的证据。这一发现再次点燃了人们对于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的探索热情。有科学家曾从5个方面分析了火星探测的科学意义,如探索火星上的生命存在,研究火星磁场长期演变,研究火星的大气和气候的演化过程,对火星地形、地貌特征与分区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务实开放

  坦诚真挚

  当日的试验观摩活动既是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也是中国务实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中国国家航天局共邀请了法国、意大利、巴西等19个国家的驻华使馆的大使及使节,欧盟、非盟驻华使团、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代表和中外媒体记者约70人莅临活动现场,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放姿态。

  事实上,中国航天发展60年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已经与4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40余份航天合作协定。

  比如,我国与法国联合研制了中法海洋卫星、天文卫星;与意大利联合研制了中意电磁卫星;与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被誉为“南南高技术合作”的典范。

  在嫦娥四号任务中,中国与德国、荷兰、瑞典、沙特、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开展了积极的国际合作,并于今年4月发布了关于嫦娥六号和小行星探测的合作机遇公告,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近期在地球观测组织2019年会议周开幕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将高分一号、六号卫星16米分辨率光学数据对全球开放共享。

  这些举措为扩大更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享空间技术成果,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福祉。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航天发展成果。中国国家航天局愿与各国航天机构、空间科学研究实体及国外空间科学爱好者携手,在后续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航天事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冯 华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中国5G商用,在开放合作中“提速”
下一篇:我国科学家发现两个最新单细胞绿藻的基因组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