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侨界风采】邹宁:一位养藻的“农民”教授
编者按:华侨华人无论身处何方,始终与我们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他们有艰苦奋斗的开创精神,有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有拳拳爱国心,有殷殷报国志,在烟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遗余力,积极贡献才与智。近期,烟台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组织开展【烟台侨界风采】采风活动,讲述侨界助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感人故事,进一步凝聚侨界力量,展现侨界风采。
胶东在线9月8日讯(记者 王向荣 通讯员 赵亮 穆衍儒)海洋就是良田,沙漠也是粮仓。与“藻”结缘的邹宁,在海外经过专业学习实践后,毅然回到家乡烟台,躬耕蓝海,开始他的养藻工程,一干就是18年。
邹宁与藻类结缘,是在1993年,他正在攻读中国科学院博士。当时以色列一位著名藻类研究专家发表了一篇微藻论文,邹宁将自己关于论文的想法写成信件与这位专家进行交流,独到的见解引起了对方的兴趣,并邀请他前往以色列攻读博士后。1997年,邹宁赴以色列攻读博士,两年之后,去了葡萄牙海洋养殖公司担任研究部主任、阿尔嘎夫大学研究生导师。
多年在国外学习研究藻类的经历,让邹宁意识到,藻类就是“海洋中的粮食”,产量高、易生长,极富性价比。将藻类在国内大规模培育养植,成为邹宁实业兴邦、科技报国的毕生追求。
2002年夏天,作为研究海洋生物技术的专家,在业内已经颇有名气的邹宁放弃外国优厚的条件,毅然选择回国发展。他选择家乡烟台,开始养藻工程。“烟台海洋资源丰富,有利于藻类研究。”邹宁说道。
每天与装着海水或者淡水的培养容器相伴,精心照料着里面的藻类,邹宁称自己就是一名养藻的农民。藻类每亩的年产量能达到10吨以上;生长周期快,有的每几小时就能自我繁殖一代;还不需要占用土地,有水的地方就能培养,在沙漠这种传统作物无法生长的地方,只要提供一个水无法蒸发逃逸、能透阳光的密封容器,加之一定的肥料就能生产藻类。“性价比”远超传统农业,介绍起藻类,邹宁眼中有光,他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家家户户的客厅、厨房、卧室,甚至是屋顶上都能养殖藻类,让粮食随手可得。
在邹宁看来,藻类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将藻类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专注于工业化生产藻类,研制藻类生物反应器,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生产。已先后研制了7代光生物反应器,攻克了光生物反应器难以放大的瓶颈,而且将原来的同规格反应器的生产成本由50万元降至不足1万元。大规模生产的藻类,不仅可以作为饵料,因其含有多种元素、营养价值高,还可以生产药物,应用于食品、能源、空气净化、治疗植物病害、污水治理等领域。如今,他的科研成果已应用于水产育苗饵料的工业化生产。
入职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后,邹宁非常注重对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他带领团队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上,先后研制了7代光生物反应器。他负责的实验室,获批烟台市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人物简介
邹宁,葡萄牙归侨,民进会员,现任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烟台市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无棣鲁东大学海洋研究院院长。他长期在生产一线进行海水育苗饵料的生产与研发工作,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业内和地方的广泛关注。其负责的实验室获批烟台市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版专著3本;发表学术论文135篇;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省、市级鉴定成果4项。承担并完成国内外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侨联(创新人才)贡献奖、山东省发明创业奖、科技进步奖、海外专业人士创新创业成就奖、服务社会先进个人、优秀研究生导师、中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科技创新奖等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2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