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上海12月7日电 (记者 许婧)从教以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承云以理想信念为基,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院训,扎根三尺讲台,投身教育实践,积极搭建中日人文地理交流互鉴之桥,为学生铺就成长成才之路。
作为上海市侨联常委,徐汇区侨联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侨联主席,徐汇区第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十四届政协常委,上海市侨界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王承云先后主持完成中国侨联、上海市侨联、徐汇区政协、侨联等调研课题。
在上海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的指导下,王承云积极承担组织联络归国华侨、侨眷等工作,团结带领侨联班子成员树立爱党报国之志,为广大归侨侨眷和留学回国人员营造温馨的氛围和向上力量。在王承云的推动下,上海师范大学率先成立全国高校第一家“新侨驿站”,并先后获得“2018-2020年全国侨联系统优秀侨胞之家”“上海市统一战线先进集体”“上海市特色新侨驿站”等荣誉称号。王承云为上海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侨界人才作用,凝聚起干事创业向心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王承云还发挥专业又是,积极建言献策,向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提交了多份决策咨询报告,其中“创新G60科创走廊区域管理和协调模式”“助推民营企业在一体化中迸发动力”等决策咨询报告被学习强国高校智库采纳。
1999年春,王承云放弃日本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稳定的政府公务员工作,来到上海师范大学重新做起一名普通教师。时至今日问起这一选择,王承云还是说,“没什么特别,只是觉得回来,才有一种归属感……”
多年来,王承云潜心教书育人,至今已培养硕士5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3人,不少毕业生也已经走上讲台,活跃在教学一线。在王承云看来,课堂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要始终保持对三尺讲台的敬畏之心。
为了全方位提升育人实效,王承云在教学中坚持每周召开定期例会,引导学生总结每周的学习进展与科研收获。每年组织研究生团队前往国内外各地参加学术会议,拓展学生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王承云注重因材施教,鼓励研究生团队的每位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探索适合的发展路径,对于有意向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她不遗余力地指导推荐,为学生提供赴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她认真指导就业方向与选择,为学生提供帮助与支持。
在王承云的辛勤培育之下,学生们屡获佳绩,她还指导学生多次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经济地理》等地理学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王承云在教书育人上的持续投入,在学生成长中给予的关爱指导为她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喜爱,在上海师范大学第一届“我心中的好导师”评选中她脱颖而出,当选为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之一。
在科研创新方面,王承云也是硕果累累。她长期从事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城市群创新空间等问题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教委以及上海市旅游委项目等二十多项;在《Japanese Journal of Human Geography》《地理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相继撰写出版了《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及在华R&D活动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并参编《世界经济地理》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其中《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及在华研发活动研究》,较早深入地研究了日本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R&D全球化(包括在华)的活动过程,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先行者。
在科研之外,王承云还尽心尽力参与学院学科建设。2011年王承云牵头成立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日人文地理与观光研究所”,并担任研究所所长。为推进中日两国人文地理学术交流,王承云推动建立中日人文地理学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席机制,多次主持召开了“中日城市人口·空间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尺讲台迎冬夏,一寸粉笔画春秋。上海师范大学的同事们说,王承云乐教善教,潜心治学,默默奉献,她用师者的仁爱和深情引领学生在爱国奋斗、回馈社会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