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宁德5月2日电 (吴允杰 杨文帆)实现老有所养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民生福祉。一年来,侨乡福建宁德市古田县立足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互助孝老食堂”试点工作,破题“养老难”问题。
古田县是福建省重点侨乡,有海外华侨华人30多万人,归侨侨眷近10万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古田县山区留守老人比例持续上升。截至2020年末,古田县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有86654人,占总人口的20.4%。
当地官方近日表示,老年人由于落叶归根的情愫,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但许多独居老人由于缺少亲人的照料,一日三餐往往凑合着吃,更有特殊困难的老人煮一顿饭分两三天吃,饮食安全情况堪忧。
为解决山区农村留守老人和困难群众用餐的“急难愁盼”问题,古田县于去年4月出台《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试点工作方案》,选定10个试点村建设互助孝老食堂。
肉片、白菜、豆腐、鱼汤……在城东街道利洋村互助孝老食堂里,饭菜飘香。老人们从碗柜取下自己的餐盘排队打饭菜,饭量大的多盛一些米饭,爱喝稀的多舀一些汤汁,不够吃就再添。
90岁的陈秀钗是23名用餐群众中年纪最长的一个,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她一直过着留守生活。过去,吃饭是陈秀钗老人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买菜、洗菜、煮菜、刷锅、洗碗,着实花费好大的力气。
而现在,陈秀钗的一日三餐都在互助孝老食堂解决,生活变轻松许多。她说:“我的身体虽然有一些老毛病,但是牙口还不错,食堂的饭菜新鲜,也比较软,吃着很香。”
据介绍,互助孝老食堂采取“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重点解决贫困、留守、孤寡、高龄、失独、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用餐问题,且根据各地自身条件不同,允许食堂运营管理方式多样化。
古田县副县长谢荣雄表示,开展试点工作初期,部分乡村干部存在“不爱做”“不敢做”“不会做”的畏难思想,认为孝老爱亲是子女的责任,由政府办食堂吃力不讨好,而利洋村的试点经验成功打消了这些顾虑,为之后的复制推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地总结推广试点村的经验做法,古田县先后出台《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互助孝老食堂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已推广至80个村,投入运营48个食堂,用餐人数约1500人。
“互助孝老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用餐问题,还使许多农村留守老人“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得到了改善。
今年3月开业的兰溪村互助孝老食堂位于程氏宗祠内,这里宽敞明亮、设备齐全,原本就是老人聚集休闲的地方。82岁的五保户程福增入住乡养老院后仍想念家乡,便回到家中居住并在食堂用餐。
“村里有很多熟悉的朋友,大家能聚在一起,心里感到很快乐。”程福增说,闲时就来食堂看电视,到了饭点,就和大家一起共餐话家常。
“互助互济”是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试点工作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保障食堂可持续运营的重要精神力量。
身强的用餐老人帮助体弱的老人刷碗、打菜;党员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帮厨、打扫卫生、送餐、探视关怀等志愿服务;热心村民主动把自家多余的蔬菜、鱼肉捐赠给食堂,许多在外乡贤心系家乡亦不吝捐资。
“食堂开业以来,收支基本实现平衡,我们有信心把这项民生事业办得更久更好。”利洋村党支部书记林寿敬表示。
官方称,下阶段将努力打造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丰富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文明内涵,切实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