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4月12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欧洲华文教育大会校长论坛4月11日在线上举行,来自18个国家的260多位华校代表参加了论坛。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董事长麻卓民,欧洲时报常务副社长兼文化中心负责人钟诚和法国巴黎精英中文学校宣琛校长做了专题讲座,同时来自塞浦路斯,希腊,西班牙及瑞典的华校代表分别分享了他们各自学校的发展和经验。
针对疫情期间各种网络中文学校对传统华文教育学校的冲击,有着20多年办学经验的麻卓民校长指出,网络教学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但也是疫情期间的无奈之举。“云里雾中”的网络教学方式固然新颖,但是“面对面”的教学师生感情能更好地传达华文教育的意义。移民族群的存在不仅仅只是靠生命的延续,还必须有文化的延续,这是海外中文教育的实际意义。海外华文学校不仅是一个教授语言文字的场所,更是一个延续族群亲情的场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即符合华人利益,也符合所在国的愿望。我们从事的中文教育是华人的”留根工程“,也是当地政府的”希望工程“,所以“融入”是华文教育最好的选择。
宣琛校长则重点分享了她在办学过程中的心得:做有根有梦有爱的精品华文教育。她认为,海外华文教育一直被称作“留根工程”,所以离不开对中华文化之根意识的培养。纯粹的语言教学是比较有限和枯燥的,更多满足学生认知上的饥渴,但如果用语言作为载体,就能让学生学习更多更有趣的文化知识。中国地大物博、5000年文化博大精深,怎么讲得完,怎么看得完。作为一项留根工程,华校的任务应该也必须在中华文化上面早下功夫,下足功夫。比如教材配套的文化拓展大纲,文化手抄报,古诗词、经典诵读,传统节庆文化,寻根活动,文化知识竞赛等。
钟诚常务副社长认为,中文学校之所以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其核心动力是中华传统,核心资源是生生不息的华裔新生代,而核心推手则是孩子的家长。在中文教育内部的这场因互联网技术而起,因疫情而加快步伐的变革中,孩子连同他们的家长的心到底站在哪一边,才是决定华文教育未来的关键。面对线上教育的冲击,他创造性提出在线化、个性化和家园化的解决方案。
钟诚还指出,中文教育决不能只教不用,只教不玩,所以,中文教着教着,就必然要向祖籍国寻找动力、向传统文化汲取魅力,并用娱乐互动去增加学习的吸引力。让自己族群以外的主流社会,更多了解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才是华裔以自尊的姿态融入所在国社会一个明智之举。
本届欧洲华教大会亦得到欧洲各华文学校的热情支持和认可,校长们认为,疫情中欧洲华校面临极大的挑战,首届欧洲华文教育大会的召开促进了华校间的交流分享、资源共享、互相扶持、优势互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对欧洲的华文教育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令欧洲的华校管理和师资力量更加专业化,信息化建设更加完善,从而全面推进欧洲华校的蓬勃发展。
大会秘书长王彩育表示,有幸和大家一起亲历这次盛会,感慨于大家坚持办校的不易,感动于大家凭着自己对华文教育的情怀和信念,坚持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相信校长们、老师们丰富的办校经验、专业的管理方法和办学热情定会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国际中文教育中来,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大发展。
参加大会的黄珍理校长也认为,在大会上,英国的华校校长向欧洲同仁那里学习了很多,“因为我们怀揣着同样火热的初心,抱着同样的家国情怀和办学理想,是华文教育事业把我们链接在一起,我们的历史背景,文化自信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将永远指导我们克服所有的困难前行。”(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