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文书写现在和未来
日前,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快乐作文》杂志等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公布比赛结果。参加海外征文比赛的华裔青少年记录了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欢乐和悲伤之情,写下了品读中国古典诗词的感悟和共鸣,描绘了对未来生活的畅想和向往……
本版选登部分获奖作品(海外征文),和读者一起走进这些华裔青少年的中文世界。
口罩漂流记
邵兟麒 (15岁)
我是澳大利亚墨尔本药店里的一只N95口罩,自认为从颜值和功能上来说,都算得上是口罩里的“贵族”。但是,我每天只能百无聊赖地躺在货架角落里。从我面前走过了无数的客人,却没有人注意到我,让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出乎意料的2020年成了我命运的转折点,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成了全世界的主角。2020年中国农历正月,我被一位华人女士吵醒了,她握着我,兴奋地说:“太好了,终于找到了。”我受宠若惊——居然有人这么喜欢我。原来这位女士是要将我寄到中国,我内心感到特别骄傲。
不到一天,我就被这位女士包上防水的外衣,放进专用的箱子,跟兄弟姐妹一起被送到了机场。那晚,我乘坐飞机去往中国,这是我的第一次远行。机舱里的座位上摆着一箱箱口罩和防护服,每个箱子上都贴着“墨尔本华人捐赠”等中文字样。
经过长距离的飞行,飞机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还没有来得及好好看看这座美丽的城市,我就被排队等候的司机接上了卡车,透过车窗向外望去,令我惊讶的是所有人都戴着口罩,每一个口罩都在实现着它们的价值。再回头看看车里,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口罩兄弟姐妹,我感到这辆四面透风的卡车行驶在冬天的马路上,是那样温暖。
卡车不分昼夜地奔驰,傍晚时分,我被送到了一户人家。一进门就听到一个中国小孩大声喊:“妈妈,墨尔本的口罩来了,我们不用担心了。”全家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这时候我才发现我在盒子的最底部,有一点点失落和伤心。
我盼呀盼!盒子里的口罩在一天天地减少,终于快轮到我了。主人舍不得用,我在盒子里待的时间比预想中的要长。我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就听到中国疫情控制得越来越好的消息,这让我对这趟旅行有点失望,但也为其他的口罩朋友骄傲,因为他们帮助了很多中国人。
又一个星期过去了,我躺在盒子里愈发孤独。突然,我所在的盒子被挪动了,我又被送到了机场。那个小孩正向我挥手再见,喊着:“祝澳大利亚好运!”这时候,我才知道,疫情肆虐,澳大利亚也未幸免,我再次被作为抗疫物资寄回故乡澳大利亚。
墨尔本,我回来了。我重新打起精神,积极地等待着被发放的那天。最终,我被作为“专业人士”送到了抗疫第一线,成为了一名医院护士的口罩。我陪着她检查一间间病房,看到了呼吸困难的老人在忍受着痛苦,我感到非常不安和难过。
在一线医院的岗位上,我已经超负荷地工作了几天。由于后备援军——口罩兄弟姐妹还未到达,我只能被我的护士主人重复使用,我尽最大努力保护着她,但是我自己已经深深地感到身心疲惫,力不从心了。
我知道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但我一点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在家乡最需要的时候回来了。可以说,我们口罩兄弟姐妹是这场疫情中当之无愧的勇士。再见了,祝愿人类能早日度过劫难,一切安好!(寄自澳大利亚)
看,花开了
刘芯羽 (15岁)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树上的花都盛开了,红彤彤的,格外艳丽;树上的花都凋谢了,剩下的那朵花,也要随风飘落了。
这首在小学时便学过的唐诗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仍记忆犹新。每当在万物苏醒、百花齐放的春天,我穿行在一棵棵花朵开满枝头的树间时,抑或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我坐在暖融融的屋子里,从窗台观望那一排排辛苦了一整年、正憩息的树木时,这短短的几句诗便将我内心所有的感叹都诠释了出来。
多年以后,我回过头来再读时又有了新的感受,发现诗人不仅描写了季节更迭的景象,还隐隐地道出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同一首诗,不同的人读,都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甚至有好几种不同的理解。在人生不同的阶段,这首诗也为我带来了多样的体验。
每次觉得只身一人无援无助时,这几行简短的诗句便浮现在脑海中,它让我明白,享受与其他花朵一起盛开的瞬间并不难,可忍受独自坚守在原地的岁月却让人望而却步。
每次鼓起勇气想要迈出新的一步时,就会想到满树花朵有齐放的那一刻,但也需做好有一天要亲眼看着它们一朵朵落下的心理准备。
有时羡慕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却全然不知他们拼命挥洒过汗水。吸引人的是花朵的美丽,可美的背后却是枝的坚强。
究竟为什么在众多诗词中始终执著于陈知玄的这首《五岁咏花》,我无从解答,但这首诗一直影响着我却是事实。
小学时,我背过的中国古诗并不少,好多都忘记了,但却一直记得《五岁咏花》,以至于能倒背如流。我依稀记得第一次读这首诗只是为了敷衍作业,没想到长大后却成为了童年时代比较完整的记忆。如今回忆起儿时的场景,总感叹古时一个孩童写的几句话竟然能流传千古,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后人;也感叹文字的伟大,在经历过漫长岁月后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抓住当时的景象。
有时,我会将自己想象成树上那最后一朵花,逆风而上,不肯妥协,即使只身一朵也要享受落地前的时光。(寄自葡萄牙)
未来的一日
夏启航 (16岁)
“如果未来是蓝天,那我们便是在蓝天中飞翔的鹰……我们多么希望未来是美好的,不再有尘埃,到处是绿洲。”听着电视里播音员的声音,我愣了愣,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的?
想到此,我不禁陷入沉思。在我思考之际,只听到妈妈在叫:“你在干什么,看看几点了,还在看电视,明天不上学了?”我一瞬间回过了神,赶紧跑向卧室,换好睡衣,躺下睡觉了。
早上,闹钟声把我唤醒。我虽然很疑惑,因为我从来不放闹钟在房间,但还是起来了。拉开窗帘,发现映入眼帘的不是那灰蒙蒙的天空,而是蔚蓝的天空。我自言自语地说:“今天天气真好!”走出房间,我发现爸爸妈妈已经出门了,但还是给我留了早餐。吃过早餐,我便带着书包出门了。眼前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外面不再是我熟悉的街道,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绿油油。虽然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但我看到的不再是四轮汽车,而是磁悬浮列车,连自行车也被滑板所代替,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突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我穿越了时空。
想到这儿,我连忙跑回家,看到镜子里出现了一个比印象中的我成熟了不少的男子。此时,爸妈从外面走了进来。他们已满头白发,我不禁感觉心疼,上前和他们拥抱。他们小声嘀咕着:“这孩子今天怎么了?”正说着,我的肚子发出一阵叽里咕噜的声音。妈妈听到后,忙去厨房给我准备食物。我跟到厨房想帮忙,却发现如今的厨房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厨房变得空荡荡的,不再和之前一样,到处堆满了东西。如今只有几个机器摆在旁边。妈妈看到我便介绍起来,毕竟我很少进厨房。
首先,我看到一个正正方方的大方盒,原来是切菜机。你只需要把想切的菜放进去,然后再在一个小屏幕上选择想要将菜切成的样子,再按开始键,几秒钟就能切好。接着,我看到一张大桌子,桌子中间有一口锅,这便是炒菜机,同样只需在屏幕上选好要炒的菜,再把菜的配料放进去,点开始键就可以了。我最后看到的是洗碗机,别看洗碗机普通,它可是能把洗碗的水过滤成饮用水,方便又环保。
走出厨房,路过浴室,我发现浴室门上有一个小屏幕上写着预定。看到我满脸疑惑,爸爸走过来为我解说道:“可以预定好用热水的时间,到时间就可以泡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
时间慢慢地过去了,我回想起爸爸妈妈一天天地变老,而我却还是顽皮任性,看着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他们,我想对他们说:“我……”话未出口,耳边突然想起妈妈的叫声:“宝贝,该起床了。”我抬头四处张望,看到妈妈还是乌黑的头发,站在门口的爸爸也是年轻的样子。我笑了笑,不禁落了泪,走到他们身边,抱了抱他们。
时间不等人,科技在发展,我们的家人也会慢慢变老。在我们为科技的迅猛发展而高兴的同时,也多回头看看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和他们拥抱,像他们爱子女一样去爱他们。(寄自丹麦)
我的外婆是“超级英雄”
董子宁 (13岁)
我的外婆是一位非常受大家尊敬的女性。她的头发像雪花一样白,她的眼睛像黑夜一样黑,她的微笑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亮,她看起来总是容光焕发。我和她一起外出的时候,总遇到很多荷兰当地的华人,大家都认识她,都会向她问候。外婆的个子虽然不高,但是她的双手和身体都很有力气,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大老远都能听见。虽然近几年来,她的身体时有不适,也经过几次入院治疗,但是她仍然跟以前一样乐观和勇敢。
我的外婆是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的校长。在中文学校里,她的工作很繁忙,但是每周六见到我经过教师休息室,她都会微笑地招呼我过去和她聊聊天。外婆常常会跟老师们开会,谈谈学校里的大事小情。她有50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老师们也经常会找她咨询。外婆不仅常听老师们的课,一起研究教学方法,还常在学校巡视,叫小朋友们注意安全、不要乱跑。
即使在家里,她也会做很多学校的事情,比如安排学校每年的春节联欢活动,让同学们参加寻根之旅夏令营,到中国学习和旅游,组织学生参加HSK汉语水平考试……我有时候在想,外婆虽然老了,但是她还能做那么多事情。
其实外婆承担的压力有点大,但是她是个非常努力和坚强的人。在我眼里,外婆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一样,什么都能做到!
除了校长的工作以外,外婆还常去她的150平方米的菜园劳动。外婆的菜园既是花园又是菜园,一年四季各式各样的鲜花不断地绽放着,菜园里也种着各种各样的瓜菜:西红柿、荷兰豆、南瓜等。我从小就跟着外婆去菜园劳动,外婆教会我浇水、摘菜、除草,还教会了我怎么把荷兰豆的豆苗种到地里。
我和外婆一起去过很多地方旅游。记得我6岁时,和爸爸、妈妈,还有外婆一起去了慕田峪长城,一家人拍了很多照片。我还记得两年前,外婆带着丹华的学生参加在山西运城举办的夏令营,当时顶着烈日,我们需要走一条建在两座山之间的玻璃桥,从桥上的玻璃能够清晰地看到脚下的深谷。我完全没有想到,外婆竟然一点都不害怕,她从容地拿着拐杖走在桥上,一边走一边拍照片,还和同学们谈笑风生。
我读小学时,外婆每周三下午都会到学校接我回她家里,晚上我们在外婆家一起吃饭。外婆每次都做很多好吃的菜给我们尝,她煲的汤特别好喝,做的香煎馄饨也是一流。我们经常一起做煎饼吃,一边吃一边聊。我既会和外婆聊开心和热闹的事,也会聊我在学校难过的经历。每次我难过时,外婆都会贴心地安慰我。虽然现在我已经读中学了,忙碌了许多,但是我还是会常和外婆聚在一起,吃个饭、聊聊天,非常开心和自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外婆第一时间组织丹华的老师、家长、学生和志愿者给武汉捐款,欧洲疫情严峻后,丹华师生改为上网课,坚持中文学习。
我常常想,外婆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她75岁开车、坚持工作、热爱劳动、关心故乡、关注世界,她真牛!我觉得我的外婆是世界上最勇敢、最健壮、最有兴致的老人,她是我心目中的“超级英雄”!(寄自荷兰)
诗歌伴我成长
尹一茜 (15岁)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文学经典,它经历过风风雨雨却依然熠熠生辉,寄托着对人间烟火、世间真情的赞美——它就是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称道的诗歌。
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我就与它相识。当时年纪尚小的我并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只觉得念起来朗朗上口,而对它的认知也仅仅只有它是唐诗三百首的其中之一而已。后来,母亲送了我一本诗集,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本带有图画的厚厚的书本。我带着好奇心翻开它,顿时被其所吸引,它们拨动着我的心弦,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走上了阅读诗歌之路。
小学时,我渐渐地开始诵读、了解诗歌,慢慢地,我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它们能表达出我心中所想,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
身处逆境时,我会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同学不认真学习时,我可以告诉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我拖延事情时,我会警告自己“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在诗歌的世界里,我不仅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还看到了绚烂多姿的中国大好河山。
诗仙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看到了高崖上的瀑布泻落下来的雄伟壮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的汹涌澎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带着我走向美好的生活,那宁静夜晚中的落花,那忙碌的燕子和睡着的鸳鸯,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和谐的图画。
诗歌,一个美丽的字眼,你陪伴了我每一个日日夜夜。诗歌情丝悠长,诗歌伴我成长,诗歌永远伴我身旁。(寄自西班牙)
韶华不为少年留
李彦妮(15岁)
雨后初晴,午后无风。家中的书柜上排满了泛黄的书,虽说不舍得扔,却也从不曾翻看细读。微弱的阳光透过玻璃,落在这些书上,静谧安逸。我端详着,选了一本诗词。
坐下后,随意一翻,映入眼帘的竟是密密麻麻的批注。我仔细一看,这陌生却又熟悉的字体竟然是我的。儿时的字体歪歪扭扭,可爱又可笑。这本诗词是我儿时学诗的重要资料,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背诵理解。可时光匆匆,这些内容已经被我抛到脑后,心中略感可惜。翻至最后,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句诗词上,它被用醒目的荧光笔勾勒出来,那是宋代词人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中的一句“韶华不为少年留”。我心中不由荡起了层层涟漪,这句词细腻柔美但也惆怅,“韶华”即美好、风华正茂的时光。虽是美好,但也是稍纵即逝的,若我们不用心感受,它便飞快流逝了。
伴着一杯热茶,我感慨万千。望向窗外,街道上的行人口罩遮面,匆匆而过。结伴同行的人也都沉默不语,再无谈笑风生的热闹情景。
我想起,在中国疫情严重时,不少中国小留学生驰援祖国,将抗疫物资运送回国。
韶华虽易逝,他们却用奋斗点亮了青春,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身边的茶水香气氤氲,拨开历史的雾霭,我仿佛置身于现实的喧嚣之外。我想到了《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想,“韶华不为少年留”是那时的我留给现在的我的一个警醒。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各种吸引人的网络游戏、软件、影视剧层出不穷。青春岁月短暂,不该将思绪勾在虚无缥缈的东西上。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浮躁不安的心,无法去追寻梦想,且无法高瞻远瞩。少年要朝气蓬勃、意气风发。
时光易逝,愿暮年回首,不悔年少当初。(寄自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