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侨商侨企化危为机历史回顾
作者:李明欢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严峻考验。数以百万计的海外侨商侨企身处跌宕起伏的抗疫进程中,不惧艰险恐惧、勇于担当奉献,与祖国人民、所在国人民并肩携手,共克时艰。回首既往,华侨华人曾多次历经重大危机却化危为机,在艰难困苦中凤凰涅槃,展示了他们应对艰困的谋略与担当。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亚侨商进军新产业
东南亚是历史上闽粤人“下南洋”的主要目的地,经营小本生意曾经是20世纪50年代之前东南亚侨胞的主要谋生手段,在信息、交通不便的年代,他们走街串巷,编织起东南亚各国海岛内陆、城镇乡村的商品流通网。
然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相继制定并实施若干针对外侨的排斥性法案,例如限定只有本国公民才能在县域以下的乡村民间从事小商品零售和稻米加工经销等行业。由于那时生活在东南亚国家的许多华侨还不是当地公民,因此,数十万华侨小商贩、小店主顿失生计。为了绝地求生,除一部分华侨小商贩、小店主将营业执照挂名亲朋好友名下经营,另一部分手中略有积蓄、经营较有能力的华商则另觅蹊径,进军制造、金融、进出口等新领域。华商进军新领域,竟引领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新潮流,推动了这些国家相关行业在20世纪60年代后的迅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东南亚国家相继放宽华人入籍条件,大批华侨正式入籍为所在国公民,东南亚传统华侨社会实现了向华人社会转型。根据研究统计,时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菲律宾250家最大企业中有80家是华人企业,其中80%的企业正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应时势需求而转型提升。随着华人作为当地国的一个族群深度融合于当地社会,华商华企在壮大自身力量的同时,亦为当地民众谋得福祉,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繁荣。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印支华裔移民法国建立新家园
20世纪70年代后期,数十万印支华裔为躲避战乱和迫害,不得不离开已经几代人生活的印支地区,离乡背井,投奔异域。其中,有20多万人移居法国。
最初,这些初来乍到者只能听由法国政府将他们集中安置于当时正处在开发建设中的巴黎第13区,并且服从安排进工厂打工谋生。刚刚度过初抵异域的动荡与不适,那些原本在印支地区就以经商为本的华裔移民即开始了异域创业的新征程。他们开公司,建餐馆,立商铺,短短数年间,原本处于巴黎核心商圈之外、沉寂冷清的13区就实现了华丽转身,一跃而为欧陆颇有名气的新华埠。
根据法国学者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当时巴黎的华商企业已经从70年代之前的几百家猛增至将近4000家。在这一波华商创业潮中,印支华裔是勇立潮头的创业主体,其中的佼佼者如陈氏兄弟公司荣登法国企业500强之列。时至今日,在巴黎城中独树一帜、异彩纷呈的13区华埠,仍然在向世人展示着当年十多万印支华裔化危为机,异域建立新家园的不朽业绩。
2008年金融危机后,南欧华商开拓经营新局面
南欧的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均为当代中国新移民的重要目的国。20世纪70年代,西班牙侨胞总数仅数百人,进入80年代后,中国新移民数量直线上升,90年代突破万人,进入21世纪后突破10万,至2008年金融危机前在西班牙正式登记注册的华侨华人总数已经超过13万。
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令南欧各国经济全面衰退。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南欧华商审时度势,危中觅机,一方面主动下沉传统经营空间,充分利用原先中高端消费人群向下流动机会,将中国商品物美价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在薄利多销中稳扎稳打;另一方面积极入主新行业,譬如接手当地人喜欢去却不愿费心经营的酒吧。此外,他们还双向拓展经营空间,向上投资原本可望而不可即的大都市“黄金商圈”,向下则经营便利型廉价小店去填补大小城镇的商贸空白点。
在与南欧人民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众多侨商侨企甚至出现了经济数据逆势上扬。根据西班牙商业主管机构的统计,2006年西班牙有华商企业16079家,危机之后的2010年增长到3万多家,2015年再增至47312家。华商在南欧的投资经营规模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而且呈现结构性提升,从过去单一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向在加工业、房地产、旅游业、金融业乃至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投资经营。
以上三个实例发生的时间穿越了半个多世纪,发生的地域跨越了欧亚两大洲,但是海外华商群体在危难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坚韧性、审时度势的能动性、扬长避短的灵活性,却是异曲同工。当前,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我们坚信,在祖国人民关爱支持下,海外侨商侨企一定能汲取历史经验,同祖国人民一道,坚定信念、抓住机遇,勇克时艰、再续辉煌。
(作者:李明欢,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