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国际短片节(LA Short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于7月17日至25日期间举行。这一被誉为在美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短片节首次为中国电影人设立专场展映日,短片节创始人罗伯特·阿伦茨(Robert Arentz)用新浪潮来形容近年来不可被忽视的中国电影人现象。然而,对参赛的中国电影人来说,精心定制的专场待遇让他们困惑。
洛杉矶国际短片节开幕展映厅。侨报记者翁羽摄
7月17日是洛杉矶国际短片节第一天,观众排队等待进入晚上8点的展映。侨报记者翁羽摄
中国留学生石谭轩(右2)带着短片《唇语师:推理游戏》参展洛杉矶国际短片节,短片团队和短片节创办人罗伯特·阿伦茨(左5)合影。侨报记者翁羽摄
洛杉矶国际短片节 “新浪潮中国电影人”专场展映厅比开幕展映厅要小,人们在这里观看20部中国电影人短片,和听取短片导演的介绍。侨报记者翁羽摄
洛杉矶国际短片节7月17日在洛杉矶市文化中心地带的富豪剧院(Regal Cinema LA LIVE)拉开序幕。有着23年历史的洛杉矶国际短片节不但在美国电影人圈中有着颇高的认同度,同时也得到奥斯卡金像奖主办单位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以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BAFTA)等机构的认证。
与往年不同,今年活动在短片节首日特别设置“新浪潮中国电影人(NEW WAVE CHINESE FILMMAKERS)”专场,一口气展映了20部中国电影人的短片。由于数量多,展映的中国电影人短片也显得非常丰富,有动画、科幻、文艺、商业等不同类型,题材包括暧昧的女同性恋恋情、家庭伦理、幽默喜剧等等,既有华人在美国的故事,也有美国人在中国的故事。而这些短片在洛杉矶国际短片节上共同竞争于活动最后一天7月25日颁发的、今年特别为中国电影人设置的“最佳中国电影人奖(Best New Chinese Filmmaker)”。
今年的短片节用“新浪潮”一词与“中国电影人”同行。这个词从感官上似乎是相当正面,充斥着气势和期待。许多参展的中国电影人对短片节用这个词形容自己难以置信,有的人认为主办方抛出宣传口号是希望逐年趋于平淡的短片节迎来改革,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电影人。不过,短片节创办人罗伯特·阿伦茨很肯定的说,新浪潮就是形容中国电影人。
作为洛杉矶国际短片节创始人和主席,阿伦茨每年要浏览超过4000部的报名参展短片,他留意到来自中国电影人的短片近年越来越多,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被这一现象启发,阿伦茨设置了中国国籍电影人的短片展映专场。他认为在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引人注目的背景下,定制专场不但满足中国电影人的需求,也有利于中国市场开发。而“新浪潮”一词,阿伦茨解释说其意思和新现象类似,单纯形容中国电影人短片数量爆增。与此同时,他暂时没有观察到这些短片带来了什么其它新现象。阿伦茨称,这个浪也许会一波一波继续,也许会消失,目前谁也无法预测。
纽约电影学院洛杉矶分校(NYFA)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会长万磊参加了17日晚上6点的展映,这场展映的6部短片中有3部来自他的校友。参加各种国际短片节是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求学过程必然经历的事情。万磊坦诚自己的作品曾参展过20多个短片节,但亲自去参加展映的只有5个,主要原因是短片团队参加展映是一笔不低的花销。他认为参加展映活动的最大乐趣不在看短片,而是活动上与电影行业人员的互动交际。这些交际如同简易面试,需要电影人在1、2分钟内把自己推销出去。学生们在校园里接触不到的这样的经验,也极少从导师或学长学姐那里听说介绍,因此类似的活动总是让青年电影人带着期待去,怀着懊恼归。另外一名中国留学生在短片节中国电影人展映专场后,疑惑地感叹这个知名的短片节和想象相差甚远,连常见的红地毯照相和观影后问答环节都没有,似乎就真的只是买票看了几部短片而已。
中国留学生石谭轩的短片《唇语师:推理游戏》是此次短片节中国电影人专场中唯一一部商业类型短片,他的短片成为专场展映上现场反响最为热烈的一部。尽管收获不错的反响,石谭轩渴望的是一个更宽广的舞台,而不是播映厅和时间都与其它短片隔离开的定制专场待遇。他说:“电影节本身还是很地道的,它和国内没有可比性。国内多是官方政府举办,所以都会比较大型,像在体育馆。这边的电影节更多是民营的,做的更精致。它的体量也许没这么大,只是一个小地方聚到一起,大家入乡随俗。而华语单元他们单列出来,显示了对中国市场、中国留学生和青年导演的重视,这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希望将来能够在这样的展映或者竞赛单元里把各个国家放在一起,神仙打架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