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惠州6月30日电 题:重访东纵故地:港澳同胞华侨子弟齐上阵 护得文脉垂青史
中新网记者 张见悦 索有为 宋秀杰
6月底的岭南,正是荔熟蝉鸣的季节。因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名动天下的广东惠州罗浮山,不仅有中国著名道教理论家、医药大家葛洪的诸多遗迹,更坐落着展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下称“东江纵队”)辉煌功勋的东江纵队纪念馆。
游客观展 索有为 摄
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他们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被中共中央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
6月30日正是东江纵队北撤74周年纪念日。中新网记者在纪念馆内采访时了解到,抗战初期的东江敌后抗日武装为了利于生存发展,不公开使用中共领导的名义,而是采用爱国青年和华侨港澳同胞自发组织的群众抗日武装的面目出现,从香港回到惠阳的7个救亡工作队500余人,是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基本队伍和主要骨干。
东江纵队纪念馆一角 索有为 摄
据统计,先后参加游击队的港澳同胞和华侨子弟达1000人以上;1939年初,宋庆龄转交给曾生的海外华侨捐款一次就达港币20万元。1940年以前,曾生和王作尧两支部队的军需物资大部分是靠华侨和港澳同胞捐赠的。
东江纵队除了在抗战中与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而被人们缅怀,更因为成功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800多位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国际友人、盟国飞行员而名垂青史。
被辟为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的东湖旅店 索有为 摄
在纪念馆历史陈列厅的展墙上,一幅《秘密大营救》的油画引人注目。据解说员介绍,日军于1941年12月侵占香港后大肆搜捕、诱捕爱国人士和抗日志士,中共中央及周恩来指示,一定要千方百计把滞留在香港的几百名爱国知名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抢救出来。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的廖承志接到指示后,马上联系和组织中共南方工委、广东抗日游击队等立即投入秘密大营救。
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与香港中共地下组织一起,设法与全部滞留人员逐一联系,把他们分批从港岛偷渡过海,转送至东江抗日根据地。1942年元旦,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在港九大队掩护下,先行撤离香港。两条营救路线布满日军岗卡,时有土匪袭扰,险情重重。港九大队战士经过6个多月的艰难营救,800余名知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终于逃离日军虎口,其中100余人辗转广东惠阳,大部分入住惠州东湖旅店,再沿东江而上抵达老隆、韶关各地。东湖旅店也因此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
被营救的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名录展板 索有为 摄
记者来到位于惠州市惠城区的东湖旅店,这一历史建筑于2019年1月30日,被改建为“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开馆,东湖旅店的门口有一面文化名人群雕,底座上镌刻着“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茅盾”的字样。全馆分为“营救之路”“转移惠州”“党旗高扬”三大展区,全面真实展示秘密大营救历史,目前已接待游客近7万人。
更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些被营救的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中,有不少人和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金仲华在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副市长、中新社社长,新闻泰斗范长江在1938年创办的国际新闻社是中新社的前身,何香凝是中新社的创办人、领导者廖承志的母亲,萨空了、司徒慧敏担任过中新社理事会理事……
“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的放映厅里,播放着一部由周迅、霍建华、彭于晏、叶德娴、蒋雯丽等参演的电影《明月几时有》,讲述的正是以东江纵队真实事迹为蓝本,以传奇女性方姑、刘黑仔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香港展开生死救援的故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中共同意把广东、浙江等8个解放区的部队撤退到苏北、皖北及陇海路以北地区。于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东江纵队,成为了《双十协定》中北撤部队的重要一支。
为谋求国内和平,执行《双十协定》,1946年6月29日下午,大鹏半岛沙鱼涌海滩上举行了欢送北撤部队的大会,方方代表中共中央军委写给北撤将士的信中写道:你们打了八年日本鬼,解放了大片国土,挽救了千百万同胞!然而,日本投降了,你们却不得不离开家乡……去为和平而努力,去为民主而努力,去为创造未来的新民主主义的强盛的繁荣统一民主的新中国而努力。
6月30日清晨,三艘美军登陆舰运载着2583名北撤人员从深圳大鹏湾启程,开始了5天5夜的海上航行。
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称,东江纵队展现出的东纵精神包括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报国为民、敢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开放包容的国际主义精神,东江纵队纪念馆是一座历史丰碑,将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