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华人 > 侨团 > 正文

第十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侧记

2019-11-30 12:42  中国新闻网   - 

  “我们来海南寻根!”——第十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侧记

  中新社三亚11月29日电 题:“我们来海南寻根!”——第十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侧记

  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张茜翼 尹海明

  说海南话,吃文昌鸡,看琼剧……这几日,一场约会在三亚举行。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多名海南乡亲,不远万里来相聚。这场约,是时隔15年后,再一次在家乡海南举办的第十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以下简称乡团会)。

图为闭幕式会旗交接仪式。 骆云飞 摄
图为闭幕式会旗交接仪式。 骆云飞 摄

  “我是来寻根的!”今年63岁的韩慧娟开腔便笑,“海南和小时候父母说的太不一样了。街道上的建筑、道路交通设施都非常现代化,到处很干净。”带她来寻根的是69岁姐姐韩琼英。琼英每二、三年回一次家乡。她介绍,父辈从文昌到越南谋生,生养了12个兄弟姐妹。后来移居美国,但一直要求孩子在家里说海南话,还常和他们讲海南家乡生活艰苦的往事。

资料图:海内外乡亲在三亚。 骆云飞 摄
海内外乡亲在三亚。 骆云飞 摄

  记者看到,参会的海南乡亲有头发花白的长者,坐着轮椅的老先生,风华正茂的年轻华裔,还有牙牙学语的幼儿。他们或是夫妻相伴,或是亲友携行。有的多次参加乡团会,见面后,激动拥抱,用海南话问候“好久不见”!

  “每次参加乡团会,我最开心,海南乡亲的大聚会!”94岁的文昌籍华人符开江,在86岁太太的陪伴下从美国来到海南。“我虽然10多岁离开海南,但回家的路一直记得。因为我们的根在海南!”

  69岁的新加坡华人符家蒋拎着带座椅的拐杖来参会。他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父亲符昌镖便回到故乡文昌寻亲,和海外同乡们一起为文昌市昌洒镇捐建了一所学校,修葺了家族祖墓。此后,符家人每年回海南过清明节。

  符家父子多次参加乡团会。今年符太太和兄弟姐妹一行五人参会。她说,新加坡华人多固守中华传统文化,“因为有乡团会这个平台,老一代人可以带着年轻一代回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先在哪,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

  “寻根”是乡亲们口中的高频词。“90后”黄远谋是泰国“侨三代”,第一次跟着父亲前来参会。“这个会很奇妙,大家虽素未谋面,却一见如故。一聊起来,说不完的话,彼此关系不知不觉紧密起来。”

  “中秋节吃海南月饼,端午节尝海南粽子。”香港同胞陈秋娣日常也参加海南会馆在港活动,“这次乡团会,让我再次感受到浓浓的海南乡情。”

  祖籍地在琼海的英国籍华人冯佳芳参加过多届乡团会,这次领着弟媳和一位朋友来“寻根”。三位75岁同龄人兴致勃勃提前几天游览了海口、万宁、保亭等地,“看到中国繁荣发展,我们感到骄傲”。冯佳芳的朋友李爱莲,带着年轻漂亮的女儿,虽第一次回乡,只懂用海南话表述“妈妈告诉的家乡村名”,但很期待看看“文昌老家是啥样” 。

  澳大利亚维州海南同乡会创会人周怀崧已93岁高龄,在和亲友叙乡情的同时,倾听了解海南自贸区(港)建设进展。他盼望,下次回来,要与祖(籍)国、与家乡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一点。

  韩家姐妹用“惊喜”“温暖”来形容回乡的感受。听闻连通海口和家乡文昌铺前镇的海文大桥已通车,“回家去,上大桥,看看文昌的新变化。”姐姐琼英说。“我一定还要来海南!”妹妹慧娟言。(完)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土耳其华商会到访太原市侨联 并建立友好联系
下一篇:旅美安徽同乡会在纽约盛大起航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