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9日电 题:“华侨华人与新中国”展品背后的华人故事
作者 吴侃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以时间为轴,贯穿家国情怀、心系中华、赤子丹心、共创辉煌、砥砺同行五个单元,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立体的华侨华人形象。
南侨机工涌现“当代花木兰”
“家国情怀”展区有两张黑白照片,其中是同一位年轻女子,形象气质却大相径庭。一张照片里她身着旗袍,温柔娴静,另一张则一身戎装,英姿飒爽,她正是有“当代花木兰”之称的南侨机工李月美。
李月美1918年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一个华侨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却因不招收女机工被拒绝。李月美不服气,瞒着父母,穿上弟弟的衣服扮成男儿再次报名,终于被选上。
李月美和3200多名从各地归国的南侨机工,在被称作“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运输抗战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直到李月美因伤被送进医院急救,人们才发现她原来是女儿身。
归国科学家满怀“赤子丹心”
“赤子丹心”展区中有一份不同寻常的同学录,上面记录着包括钱学森在内的24位归国科学家和他们家属的名字。
1955年9月15日,来往于中美之间的“克利夫兰总统号”在旧金山开启了第60次航程,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带着一双儿女登上邮轮返回中国,同船回中国的还有李正武、何国柱、王祖耆、疏松桂等24位留美学者。
学者们在钱学森的倡导下,成立了“同学会”并制作了“克利夫兰总统号第60次航行归国同学录”。由于当时船上印刷条件有限,同学录是由同学会成员王祖耆自己动手刻板油印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海外华侨纷纷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导演汤晓丹的公文包、击剑人陶金汉的比赛服、画家司徒乔的画笔画夹、歌唱家黄源尹的声乐教学笔记……一件件展品呈现了归国赤子在各个领域的奋斗情景。
海外华商谱写“0001”号
“共创辉煌”展区有一张编号为“0001”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复制品),所有者是泰国华商谢国民创办的正大集团。
40年前,深圳还只是一片荒凉的小渔村,正大集团联手美国康地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在深圳成立了正大康地公司,成为第一家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
谢国民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前景并不明朗,很多外资都在观望、犹豫,我们为什么敢于率先投资,基于两点。一是希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点贡献,二是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
归侨楷模与国“砥砺同行”
“砥砺同行”展区陈列着归侨黄大年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勾画着他亲手绘制的设备草图,标注着各个技术问题与工程进度。
2009年,黄大年回国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他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去世时,年仅58岁。
展览现场,一位首都师范大学育新学校的中学生在黄大年笔记本前看得聚精会神。他告诉记者,“不可能人人都如黄大年般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但黄大年发奋钻研、只争朝夕的精神激励我,要珍惜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争取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