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欧洲时报》日前刊发题为“侨与新中国:从贡献者到受益者”的报道。文章称,海外华侨华人具有融通中外的天然优势,70年来,成为了推动中外友好往来、文明互鉴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
为新中国发展解燃眉之急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庄国土认为,这70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50年代到1960年代、1978年至1992年、1992年至2008年、2008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初期,急需购买大批先进设备发展工业,而外汇紧缺则成为了掣肘。华侨华人纷纷伸以援手,寄回了不少侨汇。同时,中国也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他们返华投资。
华侨华人还是民间外交使者。庄国土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中国外交的困难期,华侨华人,尤其是东南亚的侨胞,在推进民间友好来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协会副会长张春旺也提到,抗美援朝的胜利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极大鼓舞了华侨华人,他们为打破外界对中国的封锁,努力地向海外宣传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看到新中国的未来,不少华侨华人克服阻力返华,参加国家建设,比如“两弹一星”的研发。也有人返华在侨务机构任职,还有人回到中国读大学,并定居下来。
为改革开放注入大量资金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延续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华侨华人资本开放的政策。庄国土说,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对华侨华人开放。与此前不同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返华投资规模更大。据统计,中国引进外资60%以上是华侨华人的资本,外资企业中70%以上是华侨华人的企业。
“尤其是广东侨乡出去的人,改革开放后,寄回来了很多资金。”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陈弈平说,不少华侨华人回乡做慈善项目,比如捐建学校、修路等,还投资做企业,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
陈弈平还认为,该时期,中国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迫切需要资金、技术、管理。而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留学生群体的回归,在中国各领域的发展中起着助推作用。“返华前,不少留学生在国外已经拿到了绿卡。”
庄国土表示,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人才,尤其是华侨华人的贡献,从1992年至2008年,中国国际化逐渐加深。
贡献者和受益者
在专家看来,2008年是重要时间节点,当年正值北京奥运会举办、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当时,针对中国,国际上有很多杂音,特别是中国威胁论充斥其中。”陈弈平说,在纠正外界的偏见中,华侨华人在海外扮演着桥梁纽带的角色。2011年,中国官方强调要“拓展侨务公共外交”。
在陈弈平看来,这说明,中国是希望通过发挥华侨华人的传播者角色,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以提升中国的影响力。
陈弈平表示,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更强调国际社会担当,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意味着中国不仅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还要考虑走出去,为世界各国提供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则体现了这一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华侨华人既是参与者,又是建设者,还是受益者。
庄国土说,纵观70年,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情感是重要推动力,这是不变的。变的是,华侨华人不再仅仅扮演贡献者角色,他们还是中国发展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