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华人 > 侨领 > 正文

马来西亚学者谢爱萍:一生耕耘学术 不向困难低头

2019-09-05 11:24  中国侨网   - 

  日前,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刊载文章,介绍了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教授谢爱萍的故事。1951年出生的谢爱萍从小酷爱文学,关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曾受邀到中国参与学术研讨会。谢爱萍性格坚强,尽管一生遇到许多工作与生活上的困难,但她从未低头。如今她已经68岁,在学术和教学路上耕耘一生,经过了癌症的考验,也为华社和社团发声,令马来西亚学术界十分尊敬。

  文章摘编如下:

  20世纪50年代的吉兰丹道北(Tumpat)是东海岸火车终站,也是有点热闹的小渔港。这里有一户人家,住在制冰厂的旧货舱里。男主人以修理钟表为生,而女主人在马来村子里长大,有马来族群的乐天精神。因此他们的7个孩子,在苦日子里也从不怨天尤人。

  这家排行老二的女儿,诞生于1951年,从小就酷爱文字,求知若渴。买不起书报,她就把包杂货的报纸铺平,一字不漏地反复阅读;她知足常乐,长大后才发现,自己童年原来活在赤贫线下。

  穷困教给了她一生受用的本领,比如环境再吵杂,她也依旧能专注精神;比如懂得节俭,十分惜福。这个节日跟着兄弟当街兜售冰淇淋的小女孩,1971年考进了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从此踏上了学术研究的路。求学的日子里,她对知识的摄取如饥似渴,总是图书馆开门就来,熄灯时才走。

  她就是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教授谢爱萍。

  从20世纪70年代起,谢爱萍就对马来西亚华人的情况很感兴趣,她的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华文独立中学研究》。大学毕业后,她留在了中文系当助教,期间继续修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是《吉兰丹华商的现状与前景》。取得硕士学位后,谢爱萍成为马大中文系正式讲师,并在1990年获马大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瓜拉吉赖:一个大马乡镇的社会与商业形态研究》。1992年,谢爱萍被擢升为副教授,此后曾两度任美国密芝根大学访问学人。

  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谢爱萍采用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手法,进入社区长期观察,论文主题锁定了社区里的商政之间的贪腐关系。成稿后,校外考官主张禁发她的论文。谢爱萍坚持反对,表示“论文有根有据,经严正筛选,可以发表。”

  那些年,谢爱萍常受邀发表论文,曾受邀到中国晋江出席侨乡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还集结文章,出版了著作《你为什么怕?》。

  谢爱萍自小个性刚毅,很少哭。小时家贫,有一年有亲戚送鞋,她穿不下,十分难过,但始终没哭。人生第一次痛哭还是在51岁,那是她刚确认自己得了乳腺癌,必须马上动风险极大的手术,手术后又得马上开始化疗。“到今天都没有人知道,化疗期间,我多少次独自泪流到天明。”谢爱萍说。

  事后很久,谢爱萍才知道,自己患上的是恶性肿瘤,存活率不高。“2010年复诊时,医生笑着说,你活下来了,让我们的数据胜过了新加坡。当时我跟医生说,谢谢你没说,不然我可能活不了。”谢爱萍笑道。此外她也坦言,家人亲友和学生们的关爱也给了她巨大的力量。

  这个曾经面对南中国海,日夜听浪翻潮涌的小女孩,以勇敢的身姿翻过了人生的高低潮,穿过了生命最黑暗的风暴圈。如今她的人生,已经十分坦然自在。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日本华裔律师星野天:用日中双语架起沟通桥梁
下一篇:大马华裔律师郑瑞芝: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