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华人 > 侨领 > 正文

从非洲回来“守护香港”,因为我是“出生在香港的中国人”!

2019-09-02 15:04   人民政协报   - 

△李晓峰在7月20日“守护香港”集会活动中。

 

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侨胞李晓峰出生在香港,中学时代在加拿大,大学时代在英国,毕业后到非洲的家族企业工作。四十几岁的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说:“我是中国人,出生在香港的中国人。”

 

 

愤怒于非法暴力事件

 

“最爱香港的一定是香港人。”李晓峰在国外经常和外国友人这样讲,“哪里好都不如自己的家乡好,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因为爱,说起香港的好,李晓峰如数家珍:香港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文明的城市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经历,让香港既有很西方的文化符号,又有最传统的中国元素……

 

也因为爱,这两个月来香港发生的非法暴力事件,让李晓峰痛心的同时,“愤怒更多一些”。“香港今天的问题,很多方面都该反思。”

 

李晓峰说,小时候生活的香港,五大经济基础中头号便是轻工业,当时全世界纺织和电器超过半数产品来自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珠三角低成本经营模式吸引了香港的企业,有识之士都看出来,当时香港经济应该及时向科技产业转型。但快要回归了,港英当局完全不管香港的未来。“10余年间,香港丧失了工业基础,社会上追捧短线经济模式,炒房、炒股,一直延续到今天。”

 

此外,李晓峰说,英国在殖民地撤退时,总会遗留很多问题。印巴问题、中东问题等,都受其影响。香港也是一样。

 

 

积极反思规避问题

 

发生了问题就该反思。李晓峰说,香港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比如教育和传媒。他介绍,在港英时代的香港,《中国历史》是必修课,在回归后反倒成为选修课。“《中国历史》在必修课程中去掉,等于把孩子们的民族认同感也去掉了。所谓的通识教育课程,我在国外读过书,比较了解,就是把国家大事拿到课堂上来讨论。这种方式虽然学习了外国,但是香港的教育体系和国外不一样,不是学生主导,而是老师主导。于是,一些受反对势力影响的老师,在其主导的课堂上,过分神话西方政治体系,妖魔化自己的国家,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致使今天的‘90后’走上街头示威,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真正被‘洗脑’了。”

 

李晓峰说,此外,在香港百姓日常所见的传媒中,80%左右的报道是偏颇的,几乎是妖魔化地报道中国内地。出了一个小问题,他们便大肆宣传,“反对派”却都被美化了。“这两个月来的非法暴力事件,起因是‘反修例’,我和持反对意见的市民聊天,我说这个是对香港有好处的呀,你们为什么要反对?他们告诉我说,他们其实并不懂,媒体都说要反对,那就反对吧!”李晓峰说,自己在香港的朋友中,很多是在国外受过教育或者生活过的,反倒是都能明白是非,支持中央、支持特区政府,很少走出香港的市民,更容易被这些颠倒黑白的传媒绑架。

 

 

希望香港尽快返回正轨

 

2017年列席全国两会时,李晓峰曾经多次提到重视香港的青少年教育、扭转传媒导向等建议。这次面对非法暴力事件对香港长达两个多月的侵扰,李晓峰非常关注,也深入思考。他建议,促进香港人心的回归,除了教育,宣传也要足够引起重视。“比如,国家为香港做的事情要向香港市民广泛宣传。”

 

李晓峰举例说,1997年底至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造成极大的威胁,是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和及时援助,才挽救了香港经济。这一点很多香港人不一定知道。2003年“非典后,香港如“死城”,人心惶惶,又是中央政府扩大“自由行”,推动香港旅游业发展,活跃了香港经济。据统计,一个国庆“黄金周”,香港旅游业收入数十亿元,保障了香港用最短的时间从非典阴影里走出来。但是这么好的“自由行”却被别有用心的传媒过度的负面报道丑化了。“‘自由行’这几年为香港到底贡献了多少收益,各行各业分别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这些鲜有数据公布,市民更无从所知!都应该广泛地向市民宣传呀!”李晓峰无比惋惜地说。

 

7月20日,从非洲舟车劳顿回到香港的李晓峰参加了“守护香港”集会活动。他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集会。“反对派总是夸张地说他们的游行是100万、200万市民参加,那显然是假的。已经有科学的数据统计过,那么多人同时出来,那段路线从头至尾都站满了人,都远远站不下。但不争的事实是,在香港,沉默的是大多数人。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都能站出来,反对暴力,守护‘一国两制’。正义的队伍中多我一个人,总是好的,所以我就来了。”李晓峰说,他相信,香港到最后,一定会“没有事儿”,“底线在那里呢,再闹也没有用。”

 

“全世界都在看中国,希望香港不要自我边缘化,及早回归正轨,走上发展之路。”李晓峰说,当务之急是,尽快从教育和传媒行业入手,加快香港与祖国内地的融合。“这或许不是一年两年能看到成果的,可能需要10年甚至15年,但是事关人心回归,非常重要,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记者手记:

中国人就是中国人

 

见面前,记者从微信中感知到的李晓峰,是一位非常讲究传统文化的侨胞。对国家、对香港、对家庭,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偶尔看到记者在朋友圈晒出的毛笔字,他都会一反“潜水”的状态去点赞,并谦虚地留言,表达自己汉字写得不够好看的遗憾。

 

采访中,记者更明白,在国外时间比国内长、大学毕业才开始学普通话的他,之所以如此传统、如此爱国,得益于自己的家庭教育。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李晓峰在香港出生时,爷爷和父亲两代人创立的家族企业在非洲已经扎根。但他从小在家接受的理念,还是要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他说:“爷爷是典型的中国商人,谦和、仁义。父亲相对严厉,但是却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影响巨大。”

 

李晓峰记得,小时候,父亲每次从非洲回到香港,会给孩子们讲很多历史故事,喜爱京剧的他也会拉着孩子们一起看。“我最早知道《西游记》,就是和爸爸一起看京剧《大闹天宫》那一出。爸爸总是用孙悟空等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吸引我们和他一起看京剧。家里电视上,一定是京剧和新闻轮番播放。《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都是小时候看京剧知道的。”李晓峰说,香港那时没有国情教育,虽然自己念的培正小学以中文为主,但课程中鲜有传统文化内容。但那个时代的香港人都爱国,家庭教育中,对家国观念的强调也是常规。“到国外读大学时,父亲依然不忘嘱咐我,出去了,要学习别人的技术,但千万不能忘记中国人的根本,那就是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传统。”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庭熏陶,李晓峰虽然走过很多地方,都始终以自己身为中国人为傲。“我们在非洲的企业有当地员工2.6万多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员工1300人中,八成来自中国内地,也有一小部分来自香港和台湾。我们从来不刻意区别大家来自哪座城市,在外国人眼里,他们也都觉得我们是中国人。”李晓峰说,“中国人就是中国人。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是传统文化。”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探访纽约首家华人枪店:开店手续复杂 当地居民欢迎
下一篇:徐雷:中外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