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侨胞、中东国际展览集团总裁王海林——
帮助中企在海外闪亮登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侨胞说·祖国在我心中(13))
深耕会展行业21年,年均组展规模近4000家企业,累计帮助8万多家中国企业进入中东和非洲市场……在王海林心中,推广“中国制造”、打响中国品牌,是一名会展行业“老兵”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今,王海林的会展事业布局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通过他主办的展览亮相世界。其间,他也见证了许多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高光时刻。
以下是他的自述。
迪拜会展服务中国企业出海
2001年,我来到阿联酋迪拜,希望凭借自己的外语优势和外贸行业经验,在国际展览这个新兴领域干出一番事业。
那时,来阿联酋做生意的中国企业少之又少,对中东地区的刻板印象和繁琐的出入境审批流程,让许多中国企业对“走出去”望而生畏。而阿联酋制造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品供给存在较大缺口,对进口工业产品依赖度高,恰好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的绝佳市场。我决心把握这片潜力无限的蓝海,在“中国制造”与阿联酋市场需求之间搭建高效对接的平台,帮助中国企业参与阿联酋地区展览,与当地建立长期贸易往来。
首次组织中国企业出海参展,效果就远超预期。2001年下半年,迪拜汽车配件展进入关键筹备期。此时,我发现这个国际知名展览从没有中国企业报名参与。凭借以往积累的客户关系网络,我立即着手联络国内汽配企业,介绍展览详情与中东市场商机,“短期出国参展、长期海外订单”的模式打动了不少企业负责人,7家中国汽配企业最终敲定参与展览。2002年春天,迪拜汽配展开幕,中国企业的亮相引发轰动,参会者把中企展位团团围住,上前询问产品信息者络绎不绝。会上,中国企业虽然没有直接达成交易,但与当地采购商建立了联系。随着双方信任的加深,后续订单纷至沓来。
策展过程中,我针对中国企业出国参展的痛点,探索出“一站式服务”的业务模式。在迪拜汽车配件展前,7家企业的参展人员多数没有出国经历,许多人甚至从未坐过飞机,不仅护照、签证、登机、接机、食宿等需要我全程协助,汽配展品的物流、清关、回运也需要我沟通对接,展览期间的展位布置和现场翻译工作更需要我全力承担。虽然许多环节对我也是全新挑战,事无巨细的服务过程不乏奔波劳苦,但看到参展人员信任的眼神,我明白,必须用行动托起这份热切的期待,发动自己在迪拜积累的全部资源,帮助中国企业走好这趟出国行。最终,中国企业顺利参展,“一站式服务”也收获了一致好评,为此后事业发展打开新局面。
经过多年奋斗,我带领的中东国际展览集团成为会展行业新标杆。通过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积极合作,我们的组展规模从最初的个位数,增加到每年近4000家企业;展览举办地从阿联酋一国,扩展到沙特、卡塔尔、科威特、阿曼等数十个周边国家。我们始终把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作为核心业务,小到出入境文件办理,大到海外市场调研、广告营销和政府公关,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每一步都踏实坚定。
“一带一路”倡议送来政策东风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人流、物流、资金流互联互通。中国企业和海外华商面对的签证、货运、结汇等难题迎刃而解,事业拓展迎来新机遇。
乘着政策东风,我立志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展览品牌,让中国企业通过中国会展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5年,在中东业务逐渐成熟后,我开始布局非洲市场,第一站就选取“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肯尼亚,此后陆续在加纳、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组建团队,筹划当地的国际展会。
当时,已有许多中国商品进入非洲市场,但当地对中国商品普遍抱有偏见,认为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经过市场调研,我意识到当地人以往购买的中国商品都经过当地中间商层层加价,还有部分黑心商家以次充好,牟取暴利,损害“中国制造”的声誉。
为了改变当地对中国商品的印象,我积极和中国国际商会合作,创立了集政策研讨会、经贸合作会、文化交流会与B2B会于一体的自有展会品牌——“中国贸易周(China Trade Week)”,让境外采购商可以在中国人建立的平台上直接和中国供应商进行生意洽谈,购买来自中国厂家的产品,省去赘余的中间商环节。
“如果没有你们平台支持,我们不会有这么大的机遇。”2019年,在肯尼亚举办的“中国贸易周”上,福建一家国企和当地企业成功签单后,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今,“中国贸易周”已在阿联酋、肯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南非、阿曼等多国落地,得到当地采购商的认可和欢迎。接下来,我计划把“中国贸易周”复制到更多国家,10年内在有办展条件的中东非国家实现全覆盖。
“中国贸易周”期间,我们邀请非洲当地前任驻华大使进行现场演讲,向当地企业和政府官员介绍中国发展前景及“一带一路”倡议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多个“中国贸易周”的交流,越来越多非洲企业了解了“一带一路”的内涵意义,欢迎中国企业在当地发展。看到“中国贸易周”成为真正展示“中国制造”、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我作为主办方感到由衷自豪。
疫情加速会展业转型升级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外贸企业无法出国参展。但得益于中国率先控制疫情、实现复工复产,制造业企业成为经济复苏“先行军”,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依然强劲。
为了适应疫情期间的行业变化,2020年3月,我召集公司技术团队,讨论创建线上平台。经过一个多月的研发,以多年积累的近70万中东非线下展商、采购商数据库为基础的“展贸通”线上云平台正式诞生。中国企业可以在平台上以图文、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产品展示,境外采购商与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即时在线聊天、预约视频会议、询盘等方式进行高效对接。平台还会根据采购商需求进行精准推荐,依据采购商后台访客数据进行展后营销追踪。
“展贸通”线上云平台推广之初,不少境外采购商由于看不到产品实物,不敢直接下单。后来,一些曾经参加过线下展览的采购商基于对我们的信任,带头通过“展贸通”寻找供应商并达成交易,对平台及供应商打出好评。此后,“展贸通”逐渐凭借完善的服务和线上会展的获客成本优势打响了名气,越来越多采购商和展商入驻平台。
至今,“展贸通”平台举办线上活动100多场,涉及江苏、河北、广西、浙江、山西、四川、广东等10多个中国省份,两次承办中国贸促会主办的国家级“中国—中东及北非国际贸易数字博览会,近万家企业从中受益。来自建筑建材、五金机械、医疗用品等十几个行业的江苏企业,收获了海外客户的询盘和订单,解决了疫情期间的获客难题。
下一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在国际展览行业攀登高峰。今年10月的迪拜世博会,我们将参与中国馆的接待工作,向中国团组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中国企业及工作人员保驾护航。
我深知,我们的海外展览事业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是因为我们的后方是日益强大的祖国。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供应链网络、高效的生产能力,同时具备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大批创新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依托中国雄厚产业基础,搭乘“一带一路”政策东风,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这为我们的展览事业创造了机遇。背靠祖国大后方,我们在海外办展越来越有底气。(记者 林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