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回乡7年只开肥皂店 妻子也辞职跟他一起干 他说:最想在三墩的村口开家店,那是一种抹不去的乡愁
本报记者 方力 通讯员 沈媛瑛 章佳英
本报“社区小店纪事”系列报道至今已讲述不少小店的故事,还根据店主们的建议成立了“小时帮你开小店”的系列微信群。
小店故事今天继续。这个故事也很特别。
杭州留下的东信和创园是由旧工厂改造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艺术展厅、集成店、咖啡馆、工作室林立,40岁的社会学博士蔡燕航在这里开了一家肥皂店。“我在2014年回国后,主业就是肥皂。”他留着板寸头,显得淡定随性,“七年来,我还一直想在家乡三墩镇的某个村口开一家小店。”
学的是社会学 全心做的却是肥皂
蔡燕航的肥皂店是一间温暖的木头房子,他称之为“一个向往生活的房子”。
院子里的野生草木,朴拙的原木桌椅,屋檐下悬挂的竹筒风铃,飘摇而自在。木门上,印了一句话:推开幸福的门。“这个空间是我们用心打造的,非常放松。”
屋子里靠墙摆放着老式棕色立柜,“是我老婆阿太的嫁妆”。不仔细看,可能不会发现上面作为商品陈列的手工皂。
作为一个海归社会学博士,蔡燕航为啥要开肥皂店?这个问题绕不过去。
“在别人看来,开肥皂店很容易失败,加上我博士的帽子,就更容易让人觉得失败了,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可能是我盲目自信了,人家说没希望,我觉得可以。”他笑了起来。
他说,读到博士,是因为有纯粹的学术理想。2014年回到杭州后,他暂时没有从事学术研究,就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父母的观念里,做大学教授比较体面,但他们尊重了儿子的选择,现在也在帮着做肥皂。
蔡燕航选择做肥皂,也和机缘有关。在澳洲读书时,天气炎热,他的皮肤很容易干燥,而使用当地的手工皂后,居然改善很多。一开始,他尝试卖进口肥皂,价格很贵,但质量并不好。于是他开始自己动手做肥皂,爱人随后辞去工作,和他一起干。
那几年,两人经常打飞的,去外地学做手工皂。这7年来,他们全身心扑在肥皂上,比如,有一款槿树叶洗发皂,他们足足开发了大半年。
自己采野果 发现杭州山上很多好材料
婴童山羊奶皂、孕妈橄榄皂、艾草皂、无患子皂……问他哪一款是爆款,蔡燕航说,没有进行数据统计,都卖得很随性,要说断货比较多的,可能是槿树叶洗发皂。
蔡燕航享受着做肥皂的过程。每年冬天,他都会在小和山附近采上百斤无患子果回来。
无患子树是很普通的一种野生植物,秋天叶子金黄,结一个个像桂圆一样的小果子。
老底子的冬天,杭州一些会生活的主妇,会上山搜集这种果子。果子晒干储藏,用的时候,放在水里泡一泡,就可以用来洗衣服、洗澡,很天然也很经济。
蚕宝宝的桑叶、春天的茶叶,秋天的桂花,这些都被他做进了肥皂中。“我本来就是杭州效区农村长大的。杭州有很多很好的草本,天然又能自然降解。”
蔡燕航从来都是选择优质材料来做皂,比如婴儿皂里加的山茶油,就是老师傅用古法压榨的。
想在家乡的村口开家店 和村民和谐相处
蔡燕航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一次,有个天猫小二在蔡燕航的店里坐了半天,疑惑地问他,你是老板吗?这个小二一直从事美妆行业,却从来没有见到这样自由的实体店铺。小二告诉他,完全可以在天猫开个很有趣的店,销量会很好。
“我有个淘宝店,自己做客服。但我不喜欢整天对着屏幕,在实体店里招待客人,面对面的感觉更好。”
蔡燕航感慨说,读书读到博士,曾经站在象牙塔的塔尖,但有一天他告诉自己,生活不仅要双脚着地,还要双手着地。“做实体店铺,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回归泥土,回归空间,感受真实。”
“园区作为一个社区,要多元开放。我这个小店就是这样的,顾客一进来可能一下子看不到产品,但有书,有前后院,是完全自由开放的空间。”
在和创园里,蔡燕航除了肥皂小店,还开辟了一个生活馆,做一些艺术展览以及传统手工艺课程。
蔡燕航说,他最想在家乡三墩的村口开一家肥皂店。那是一种抹不去的乡愁,“想象中,我在村口开家小店,给村民提供日常方便,跟村民和谐相处。”
在蔡燕航看来,回归生活本身,就要过得舒服一点。有没有钱没有关系,和家人一起平静地生活就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