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的一个华侨世家。曾祖父陈时赐兄弟五人中有两个出洋定居。父亲缨纪(又名杞柏)远渡新加坡开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缨节和二伯父缨酌也出过洋。
陈嘉庚17岁(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资7000多元(叻币,下同)创设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时隔不久,又接管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在3个月内两个厂获利共4万元。
当时,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西亚,他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约值黄金百万两)。
陈嘉庚公司鼎盛时期的照片
陈嘉庚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他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以尽国民天职,故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遗子孙财产。
陈嘉庚是一位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世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当时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集美学村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中国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面对艰难境遇,陈嘉庚办学态度仍很坚决,“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解放后,陈嘉庚依旧不余己力,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亲自指挥工程进展,检查工程质量,群众称他为“超级总工程师”。
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塑像
陈嘉庚倾资兴学,他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振我中华,故虽企业收盘,仍多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在他的倡导下,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
-
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
-
第二、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他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同时,他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
-
第三、讲究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陈嘉庚从办学开始,就一直注意“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
-
第四、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
-
第五、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
-
第六、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了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处却十分简陋。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老旧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了补丁。他有数百万家财,晚年却规定自己的伙食标准为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种鱼。“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他自奉菲薄,却怡然自乐。
陈嘉庚故居内部展览布置
陈嘉庚早在1910年就参加了同盟会,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他一再反对日寇侵略,筹款救灾抵制日货,导致工厂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军兴,他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把南洋各属1000余万华侨组织起来,并被推选为总会主席,自此确立华侨领袖地位。
陈嘉庚的最大贡献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国的抗战。就1939年来看,他募集的抗战军费为国币18亿元。1940年他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国视察各战区,访问延安时,所见所闻,感触良多,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拥护。
1942年,日寇攻占新加坡,他被迫避难印尼,在这期间,陈嘉庚曾作诗明志,有四句这样写道:“爪哇避匿已两年,潜踪难保长秘密,何时不幸被俘虏,抵死无颜谄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钾”藏在怀里,随时准备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1945年日寇投降,他回到新加坡,受到500个社团的联合欢迎。同年11月8日,重庆团体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对他高度评价,称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与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前的合影
陈嘉庚一生忠公谋国,无私无畏。他反对汪精卫对日言和,斥汪为汉奸卖国贼,后又反对蒋政权贪污独裁,致电美国总统,抗议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并公开声明不承认伪总统和美蒋条约。
1949年,他应毛主席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他看到伟大祖国站立起来了,决心定居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虽年事已高,仍南北驰驱,舟车劳顿,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他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
陈嘉庚纪念馆内景:嘉庚先生在首届全国政协大会上发言的情景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京病逝。“陈嘉庚先生治丧委员会”由周恩来总理担任主任委员,丧仪极为隆重。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亲自执绋,廖承志在追悼会上致词。陈毅在吊唁的时候激动地说:“陈嘉庚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作为华侨领袖来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追随革命,善始善终,值得后人学习。”8月15日首都各界举行公祭,公祭结束后,灵柩南运,专车经过的许多城市,当地党政部门和归国华侨都到车站献花圈致祭,最后在集美鳌园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公——永无止境的奉献,忠——永不动摇的爱国,毅——永不言败的坚强,诚——永不毁诺的铮铮傲骨。”陈嘉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嘉庚精神”在海内外都将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