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无罪,救国光荣。日寇可以摧残华侨的肉体,毁灭侨胞的财产,但丝毫也不能征服华侨的爱国忠心。
——黄怡瓶
1957年的一天,许多丰州人走上街头,道路两侧,队伍绵延5公里。这一天,是黄怡瓶灵柩运回故乡安葬的日子,人们自发前来迎接。
捐助中南、燕桂等小学,独创明志小学,首倡创办华侨中学……黄怡瓶南渡印尼打拼成为著名实业家后,不忘回馈桑梓,积极兴办教育事业。
亲力亲为选定华侨中学校址
南安市华侨中学位于丰州镇,走进学校,目之所及,所有楼房处处显现出东南亚小洋楼与闽南古大厝相融合的风格。
华侨中学
这座由众多爱国华侨共同协力创建的学校,如今已成长为福建省一级达标校。每年清明时节,师生都会祭奠校主黄怡瓶。
“异国他乡,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只能靠劳力打拼出一番事业,其中艰辛常人难以想象。”黄氏后人黄跃晋告诉记者,因为这段经历,黄怡瓶深切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中年时期的黄怡瓶开始重视教育发展。
上世纪20年代,首次回国省亲,黄怡瓶便慷慨解囊,热心捐助丰州中南小学、燕桂小学(后两校并为现在的丰州中心小学)等。上世纪30年代,第二次回国,在家乡顶堡村独资创办明志小学,为方便教师食宿,专门在自家房子盖起护厝楼供他们吃住,并负责全部经费。
明志小学
1955年秋,黄怡瓶受邀回国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看到祖国各方面建设才刚刚起步,他希望为家乡捐建一所中学。有了念头后,他立即向当地政府阐明想法,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为让学校建设更符合规划蓝图,他不顾山高路滑,亲自勘察地形,“这是泽被子孙的大事,马虎不得”。
陪伴一旁的妻子吴宣化十分担心他的身体,“办校是好事,可是你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比从前,还是让家里人帮你去办吧”。黄怡瓶笑了笑说:“其他人有其他人的事,我自己办,安心。”经过多方考量,最后他亲自选定丰州狮子山东南麓坡地为校址,定校名为“福建私立南安华侨中学”。
1956年春,黄怡瓶返回印尼发动海外侨胞协力办学,并全权委托吕敦村召集建校人才,做好基建准备工作。同时汇来捐款,使建校工作顺利进行。1956年夏天,工程破土动工,南安华侨中学就此诞生。
华侨中学
1957年,由于长年奔波劳累,黄怡瓶不幸患上重病。弥留之际,他谆谆告诫家人:“一定要勉继遗志,全部完成华侨中学基建规划。”生命最后一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家乡的学校。
黄怡瓶过世后,吴宣化亲自率领子孙继续支持华侨中学各方面建设,并在校内捐建一座“育青礼堂”,完成先生心愿,并将二儿子黄和赞留在老家,负责小学和中学的日常运行。
华侨中学
学校改变许多贫困学子命运
“早期,入读明志小学和华侨中学,不仅不用交学杂费,甚至还发补助金。”黄跃晋说,这给了当时许多贫苦学子一个求学的机会。
今年73岁的黄汉捷就是其中之一。黄汉捷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6个弟弟,黄汉捷父母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明志小学
7岁时,黄汉捷入读明志小学。“求学的那段时光,美好得令人难以忘怀。”时至今日,黄汉捷仍清晰记得明志小学第一任校长王爱昭,老师林聪敏、蔡敦义、黄玉琳、施敬潘……
“老师学识渊博,讲课不用教案,典故信手拈来……”回忆起那段时光,黄汉捷滔滔不绝。而他说的这些老师,都是黄怡瓶重金请来的。
黄汉捷说,1960年他上了初中,每个月还能领到2元补助,“那时候,一碗水丸汤才5分钱,汤还能喝到饱”。尽管如此,黄汉捷还是几次辍学,每次辍学,老师甚至校长都会家访,希望家长能让孩子重返课堂。
黄怡瓶故居
读完初一,黄汉捷就真正告别校园。因为能写会算,他很快当上了生产队长,“我因为上学爱上了学习,即使离开学校也依然保持学习的习惯”。后来,黄汉捷表现出色,进入公社,随后又分配到供销社。
“如果没有读书,我这一生大概会走上不同的路。”黄汉捷说,同学中不少人和他一样改变了命运。
在南安,黄汉捷们非常感激黄怡瓶。“先生逝世的那一年,遗体运回国内,暂时停灵在泉州承天寺。我那时还在读小学,全校师生一起到承天寺迎回他。”黄汉捷记得,从潘山(现丰泽区北峰街道泉州万科城小区)开始,道路两侧站满了人,直至狮子山下,绵延5公里,所有人都是自发前去迎接黄怡瓶“落叶归根”,“因为先生的贡献有目共睹,我们发自内心敬爱他”。
人物名片
黄怡瓶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于南安丰州镇顶堡村,旅居印尼著名爱国侨领、著名实业家、慈善家。
黄怡瓶童年丧父,家境贫困,与寡母、弟妹相依为命。因生活重压,少年时南渡印尼,谋求生计。初在泗水、玛琅等地当杂役,稍有积蓄后,自营“小巴杀”(即卖菜摊),自立创业,刻苦自励。经20多年辛劳经营,至上世纪40年代初先后创办建丰油厂、建隆米厂、建南皮革厂,成为一位有名望的实业家。
抗日战争爆发,黄怡瓶积极参加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工作。担任印尼玛琅分会主席,与陈嘉庚保持密切联系,大量募捐款项及医药物资支援祖国抗日。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印尼,黄怡瓶以“抗日罪”被捕入狱,所经营的工厂被接管,人员被解散,家业倾毁。日本投降后获释,亲戚及朋友交相慰问。之后,黄怡瓶又继续经营发展粮油厂及皮革厂。
1957年,黄怡瓶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