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归侨抗战家书里的家国情怀
从古至今,家书是人们传递亲情的纽带,遥寄思念的信物。抗战家书因其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除了满是对家园的思眷,更饱含了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这里,我们向广大网友讲述一位祖籍福建安溪的马来西亚华侨女青年,在上世纪30年代末回国参加抗战前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
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子女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这意思,母亲一定会激动而流泪的。
走之前,我是难过极了,在每分钟内,我的心起着往复数次的矛盾冲突,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豫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
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我是社会上一个最不注意的虫,虽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望双亲宽怀自慰,善自珍重。临行匆匆,谨留此作别,后会有期。
叔父母均此,恕我不另。最后,敬祝健康。
女儿 雪娇 留书
廿八年五月十八日
这是“南侨机工”白雪娇在马来亚槟城回国参加抗战临行前留给父母的一封告别信(节选)。
白雪娇(1914—2014),祖籍福建省泉州安溪,马来西亚归侨。曾任马来亚槟城协和学校教师、中国民主同盟马来亚槟城分部妇女部部长、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全国侨联委员等职。
1939年的中国,沿海港口全部被日军占领或封锁,滇缅公路成为抗战前线获得战略物资保障的唯一国际通道,当时滇缅公路刚刚通车,驾驶员和修理技工奇缺,导致大批军事物资囤积境外,无法及时运回国内。
当年2月,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发出通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服务,共拯危亡。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华侨热烈响应,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分9批回到祖国参加抗日,在滇缅公路上克服种种困难,日夜驰骋,运送军需物资450万吨,为抗日胜利做出突出贡献,他们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白雪娇看到南侨总会的紧急通告后,毫不犹豫决定弃笔从戎,报效祖国,成为了“南侨机工”中的一员。但她知道自己是女性,父母一定不会答应,于是就瞒着父母,偷偷辞去教员的工作,化名施夏圭报名应征。“施”是她母亲的姓,“夏”指祖国华夏,“圭”与“归”谐音,即有私下回归之意,更有为华夏而归之心。
在滇缅公路上,颠沛流离,风餐露宿,不仅生活十分辛苦,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是,这些都没有吓倒从小生活优裕的白雪娇,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正如信中所言“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后来,白雪娇在邓颖超的建议下,到成都齐鲁大学就读。其间,她积极参加大学生抗日宣传队,赴川北从事抗日宣传、慰问伤病员活动,一路翻山越岭,克服千难万险。她还采写了一些关于祖国抗战的报道,寄回槟城,发表在报刊上。
抗战胜利后,白雪娇先是前往南海参加土改,后安排到广东侨中任教。由于工作勤恳,表现突出,不久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她更是忠心耿耿,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一生的精力,全部倾注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上。2014年,白雪娇病逝于广州,享年100岁。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今天我们重读爱国归侨的抗战家书,就是重温那一封封源于赤子之心的告白,感受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海外华侨华人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挺身而出、赴汤蹈火的壮举。“虽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中华民族也正是有无数个白雪娇这样矢志不渝、抗战到底的优秀儿女,才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陈跃虹 林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