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侨而立:扩大开放打造和美侨乡
汕头是著名侨乡,在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中,侨资侨力成为这座城市腾飞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汕头现有海外华侨华人500多万,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
如何将这一外部优势转化为内在动力?2014年,随着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下称“华侨试验区”),汕头深化改革开放迎来“二次创业”。
自成立之时起,华侨试验区就担负起聚侨心侨力、探开放新路的使命。成立6年来,华侨试验区以多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实践,努力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和面向全球华侨华人聚力发展的创新平台。如今,在华侨试验区28.82平方公里的直管区内,存量登记注册企业达到691家,总注册资本达457.44亿元人民币。
累计完成基建投资800多亿元
如果说,40年前经济特区建立对汕头是一次命运转折点,那么2014年华侨试验区的设立,则为汕头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迎来“二次创业”。
2014年9月15日,汕头这座“老特区”被赋予了“新身份”——华侨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成为了全国唯一以“华侨”为主题、经济文化合作为纽带的国家级发展平台。
在国务院的批复中,明确提出汕头要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把试验区建设作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
与此同时,支持试验区着力转型升级,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试验区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的人文合作;支持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吸引侨资侨力,是汕头作为知名侨乡的先天优势,也是汕头经济特区外资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40年来,汕头实施“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外引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近九成为侨资。
而2014年华侨试验区的成立,无疑为汕头对外开放拥抱世界搭建更加便捷的“桥梁”。自成立以来,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坚持“一切围绕企业、一切服务企业”的招商理念,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成为吸引海内外投资者,尤其是潮商注册落户的催化剂。
过去6年间,全国首个具有华侨特色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规模达200亿元的华侨产业母基金等平台相继落地运营,华侨试验区已成为中国最大“侨梦苑”和新侨创新创业基地。
昔日的“特区速度”,也在华侨试验区重现。
高标准规划建设汕头东海岸新城新津、新溪和塔岗围三大片区,完成围海建设并实现互联贯通;东海岸大道通车,跻身广东沿海经济最美滨海公路的一段;明园、泰盛科创园落户开工,粤东首个地下管廊也在此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华侨试验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多亿元,相关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24条”助力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再出发。以“华侨”为主题的平台设立了,但要如何探索深化开放之路,无论对于试验区或是整个汕头经济特区都尤为关键。
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再次为华侨试验区指明了方向。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印发实施,集中推出24条“重磅”政策,提出试验区要发展特色金融、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探索建设面向全球华侨华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意见》的“24条”,可以视为自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汕头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以来,省委、省政府给予汕头市的涉及领域最广、力度最大的政策支持。
据了解,“24条”政策措施共涵盖八大方面,包括简政放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创建区域人才发展高地、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强化土地管理和用地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加强组织领导等。
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赋予了汕头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地级市管理权限和部分省政府管理权限,可以先行复制推广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各项改革措施。
“明确简政放权,实际上是省委、省政府对汕头华侨试验区的扩权赋能。”在陈鸿宇看来,此次《意见》通过调整权责关系,极大地提升华侨试验区和汕头市地带发展能级。
陈鸿宇指出,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既然称为“试验区”,就不是传统意义的产业园区或经济功能区。这就要求汕头华侨试验区保持先行先试的探索潜质,深化改革,大胆创新。通过省市政府的简政放权,为汕头市和华侨试验区扩权赋能,目的也在于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服务效率,打造优良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扫除体制和机制上的阻碍,走一条有利于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5月,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活动在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举行。有别于以往的直播,应用在这场活动中的AI同声翻译尤为抢眼。而这背后,正是搜狗落户汕头华侨试验区的首秀。
搜狗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落地华侨试验区,则是企业对城市发展前景的看好。近年来,汕头华侨试验区坚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创新探索,不断加大招商引业力度,坚持一把手招商,精准招商,致力引进一批高端和投资规模大的产业项目。
企业落户或发展,大多伴随着资金需求的扩大,为帮助企业解决好资金难题,华侨试验区在帮助企业股权、债权融资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其中,引进华润、比亚迪等企业设立了14家私募基金,基金计划募资总规模已超过400亿元;由管委会牵头成立了规模为5亿元的华侨产业科创基金;为帮助企业进行债权融资,华侨试验区启动了“助企贷”融资模式,累计帮助“华侨板”企业取得共2.36亿元的贷款;推进“华侨板”发展,已有9家挂牌企业实现股改和转板到“新三板”;累计实现融资超4亿元。
目前,汕头华侨试验区已吸引宝能、明园、雅士利和潮商等10家企业设立总部项目。
与此同时,华侨试验区与中国移动、上海电气输配电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在六大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即“推进以AI算力中心为主的绿色能源合作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华南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开展‘前店后厂’经济合作模式”“搭建5G+数字科技产业基地”“共建5G+智慧教育合作联盟”“开展基于5G+AI+云的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实践”等,打造全国共享的“清洁能源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国内一流的“战略灾备中心”“云计算大数据消费中心”,承接全省、辐射全国、贯通东南亚的数据产业集聚区,为推动经济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据介绍,未来汕头华侨试验区将进一步了解海外侨胞需求、加大侨资侨企引进力度,更好擦亮特区和侨乡的“牌子”,为海外侨胞回国创业发展打造更好的落地平台、沟通纽带和政策体系。
-亲历者说
中交(汕头)东海岸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喜强:
开创政府和央企合作新模式
说起华侨试验区,被列为核心启动区的东海岸新城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东海岸新城位处汕头三江入海口,原本是一片海域,2011年中国交建与汕头市人民政府签署项目《投资建设合同》,正式开启了东海岸新城的围海造城之路。
9年间,从海域到陆地,从滩涂到新城,东海岸新城的建设承载着促进汕头城市扩容提质、吸引和承载投资,全面发挥汕头区位优势的重要意义。身为中交(汕头)东海岸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喜强参与了新城的建设。
“在汕头围海造一座新城,确实不容易。”回忆新城的建设之路,陈喜强表示,汕头海域一年四季风力强劲,冬春有季风和寒潮、夏秋有台风和风暴潮,年均海上有效作业时间不到1/3,给海上施工造成极大考验。
“吹填最重要的是如何延长海上有效作业时间。”陈喜强说,中交是全球最大的疏浚企业之一,这方面的专家和人才比较丰富,经过摸索和论证,公司在东海岸新城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船舶组合施工方式,就是绞吸式挖泥船在台风间隙期,边施工、边“开道”,当季风到来以后,组织耙吸式挖泥船采用艏吹方式,“顺道”作业,这样每年基本可以延长100天左右的有效作业时间。
当然,这样的围海模式也经历过一定的“风浪”。2013年超强台风“天兔”袭击汕头,海堤上安装的“扭王字块”重达9吨,依然被掀了十几米远。幸好,当时大部分区域已经形成陆域,总体损失不大。
据陈喜强介绍,东海岸新城高峰期有中交六大主力施工单位、近1万名建设者、100多艘大小船舶同步作业。而随着2014年围海工作全面完成,东海岸新城也成了汕头经济特区建设投资的一方热土。
截至目前,中交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包括25公里高质量海堤、20平方公里吹填造陆、3条内河涌、7座泵闸站等水利工程,东海岸大道、三座跨海大桥以及新津片区实现通车,津湾、东海岸公园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完工开放。
自2014年启动全球招商以来,东海岸新城已引进中海地产、保利、华润置地、中交投资等多家全国品牌房企,同时与海内外华侨华人展开多元化合作。据了解,东海岸新城项目形成可出让土地13714亩,带动产业人口20万人、容纳居住人口30万人,能够有效缓解汕头市人多地少、城市发展空间狭小的矛盾。
“这一项目开创了特区政府与大型央企创新合作的新模式。”陈喜强说,东海岸新城的建设,充分彰显了中交与汕头的互补优势和合作潜力,接下来,中交将继续坚持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投资、建设好现有项目,扎根汕头,深度拓展中交传统优势领域的基础设施项目,继续为特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2014年大事记】
●1月6日 濠江区马窖街道凤岗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古村落”,成为汕头市首个国家级古村落。
●1月7日 柯士达国际物流汕头广澳——香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在广澳码头举行首航仪式。
●1月18日 汕揭高速泰山段正式通行。
●2月27日 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广东省委为汕头中级人民法院记集体一等功,这是2013年度全国400多家中级法院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3月1日 《汕头市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汕头特区第一部综合性交通法规。
●3月12日 汕头市首个电子商务企业标准联盟正式成立。
●3月16日 汕头移动4G网络实现主城区有效覆盖并宣布正式商用,意味着汕头市开始步入4G时代。
●3月20日 东海岸新城三个片区围内吹填造陆全部完成,形成20平方公里陆域,项目建设转入陆地施工。
●5月8日 广东省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汕头分中心揭牌,成为全省首个挂牌运作的科技金融服务分中心。
●5月29日 汕特燃机电厂天然气热电冷联产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这是广东省在珠三角地区外批准布置的第一个天然气热电冷联产项目,也是粤东首个天然气热电冷联产项目。
●6月1日 《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正式实施,鼓励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对开埠区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
●6月8日 广东“十大美丽海岛”评选结果揭晓,南澳岛从1431个参评海岛脱颖而出,成功获选。
●6月26日 潮阳引韩供水工程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
●8月1日 《汕头经济特区募捐条例》正式施行。
●8月13日 汕头国际集装箱码头完成300万标箱,创造新纪录,世界20强航商有14家在汕头常设机构。
●9月15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9月22日 汕头海关正式启动广东地区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9月30日 汕头城市候机楼正式运营。
●10月22日 位于南澳岛东端青澳湾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南澳“自然之门”建成,是迄今我国建成的第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
●11月27日 广东正式启动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汕头市被确定为四个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市之一。
●12月5日至6日 第四届“潮人杯”国际帆船赛在汕头海湾举行,来自世界各地20支队伍展开争夺。
●12月11日 汕头市中医医院挂牌“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成为粤东地区首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12月12日 潮阳博物馆落成对外开放,占地近3000平方米。
●12月13日 南澳大桥主体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标志着大桥已具备通车条件。
●12月31日 汕揭高速外砂至泰山段正式通车,标志着汕揭高速全线贯通。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杨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