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福清有关方面获悉,著名侨领林文镜先生于7月2日去世。融侨集团将于近日发布讣告。
人物名片
林文镜
著名华人企业家
融侨集团董事局主席
林文镜,192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溪头村。
1936年,7岁的林文镜随母亲离开福州的福清市(当时叫福清县)的阳下镇,到印尼跟随父亲做生意。
17岁那年,父亲去世,林文镜不仅承担起养家的重担,还从跑单帮开始闯入商海,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林文镜先后开办了20多家企业。
后来,他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著名的林氏财团,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成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
不忘初心 “回家”再创业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不能置家乡贫穷落后于不顾,否则就是失职,就是人生的失败。”这几乎是他的座右铭。
也正因为如此,在1987年,他回到家乡,第一件决定要做的事就是帮助家乡脱贫致富。他带领海外乡亲考察团,回到了阔别52年的故乡。时年59岁的林文镜毅然放下当时印尼如日中天的事业,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5年承诺
1987年,林文镜在全县干部群众大会上承诺:“要用5年时间帮助家乡建一个年工业产值5亿美元的工业区。”而当时,福清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不过4.3亿元人民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林文镜在痴人说梦。
为实现目标,林文镜力主千方百计引进外资企业,发展地方经济。他主动找到政府,出资邀请了海内外一批专家,做出了以侨资联合台资、外资投资为主的系列开发区、工业园的建设规划。随后,协助福清政府联合创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独资创办“洪宽工业村”(融侨,指的是“福清华侨”,福清简称“融”),利用自己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吸引大量外商、台商投资福清。
1992年10月21日,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其主要经济指标均已跃居全国开发区前10名。
那段时间,林文镜自掏腰包当“福清招商大使”,穿梭于世界各地,向人们介绍福清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回报前景,邀请客商到福清投资兴业,其中仅台湾他就去了100 多次,几乎每个月都要组织一个台湾工商考察团到福清去。很快就有80多位台商前往福清投资办厂,这其中包括现在年产值超过90亿美元的冠捷电子等大型企业。
江阴大开发
此时,福清的发展越来越快,但面临的制约也越来越大。福清没有港口,这是不少企业在福清发展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
融侨开发区内,有一家林文镜引进的台资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因为福清没有港口,所有的出口货物都要走陆路运往广州,费用极高。没多久,这家企业的掌门人找到林文镜:“运费太高,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撤出福清,将企业移往有大港的城市,要么你每箱补贴我350美元运费。”此时,撤出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引起震动,产生连锁反应,为了留住企业,林文镜没有任何犹豫:你每运一箱,我补贴350美元。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林文镜下定决心,福清要发展,一定要建海港!于是,他自费请人勘探、设计、建设,开掘了福清历史上第一个海港——拥有一个3000吨级泊位的下垄港。紧接着,林文镜又投资在元洪投资区里,建成福清历史上第一个万吨级海港——拥有一个3万吨级面粉专用码头的松下港。这两个港,为福清引来和留住了大量的台资和外资企业。
1991年,福清“元洪投资区”成立。为了加快建设步伐,1992年初,林文镜计划再增建一个大型水泥项目。当时供面粉专用的元洪码头已经不适合再建水泥专用码头。于是,他向福清市申请另选港址新建码头。
从那以后,林文镜和时任福清市委书记的练知轩,徒步500里进行实地考察,沿着福清的海岸线徒步走了一圈,最后,他们来到了江阴。江阴三面环海,港道宽、港湾大,终年不冻。东北部有龙高半岛大陆架的掩护,港区避风条件极好。尤其是南部有一片广阔腹地,这是许多港口所没有的优越自然条件。站在江阴半岛岸边,林文镜很自然地想到新加坡,想到阿姆斯特丹。他出资800万人民币做勘测、规划,自掏100多万人民币奔走世界各地推介江阴半岛。
林文镜的亲力亲为已见成效。如今的江阴吸引来众多台商。如今,江阴港已是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十大港之一。
兴建工业区、引进外商投资、建设新城、开辟江阴港……把家乡福清从当时工农业穷县,蜕变成现代港口工业城市,从根本上改变了家乡福清的面貌。
林文镜先生说过,第一次创业是为了摆脱家庭的困境,第二次创业是为了帮助家乡福清脱贫致富。
林文镜语录
●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不能置家乡贫穷落后于不顾,否则就是失职,就是人生的失败。
● 聪明的学生要跳级,就要有技巧。我的家乡很穷,我就不能按部就班。
● 每当需要我做出重大抉择时,爱乡情结就会跳出来,成为行事的准则。
● 要多做善事,我的钱已经够多了,我不要再赚钱,我要送钱。
● 我的思想和开明程度不比年轻人差。因为我天天在训练我的头脑,运用我的头脑。天天在操心。如果不思考,你的头脑已经走下坡了。你的头脑不运用,你的头脑就腐化了。
● 华侨不能是一盘散沙,各走各路等于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