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口罩的华埠工作人员。(图片来源:路透社)
【侨报讯】纽约市受到新冠疫情重创。在曼哈顿,不愿接受数字商务的华埠商店和餐馆很难接触到顾客。在是否需要现代化的问题上,代沟裂痕出现了。
——坚守
《纽约时报》6月30日报道,合记(Hop Kee)是一家地下粤菜馆,提供9.5美元的虾捞面。华园四川(Hwa Yuan Szechuan)是一家三层楼高、铺着白色桌布的餐馆,整条鱼配豆瓣酱售价45美元。两家店都在曼哈顿华埠拥有很长的历史。它们都对送餐应用程序非常反感。
合记老板说他支付不起高昂的服务费。华园老板、67岁的唐承烈(Chen Lieh Tang)说,他的菜就应该在餐厅里吃,“我不想让人们吃凉的菜,这不是我的风格”。
因此,当疫情关停了所有堂食餐厅后,没有人能享受他们的食物。这迫使他们直面关于现代化和适应性的难题,而这可能会重塑这个知名社区的商业。
自从19世纪70年代形成以来,华埠一直设法保持其工人移民特性。正是华埠一些根植于历史的传统,使它成为受疫情影响被严重的社区之一。经济困境加剧了酝酿已久的代际分化,年轻人认为,华埠必须顺应时代才能生存下去,而年长者则担心华埠会变成一个主题公园,售卖着能发到Instagram上的甜点和18美元的亚洲融合鸡尾酒。
今年1月农历新年,华埠的客流令已经大幅下滑,原因是与病毒有关的反中排外情绪和旅游业趋缓。3月,纽约市关闭,顾客大多都待在家中,老派的华埠商店首先受到冲击。
许多店铺无法依赖送货或路边提货,而这是近几个月唯一允许的交易方式。6月22日,纽约开始允许有限的店内购物和户外用餐,但这在华埠很少见。根据绘图科技公司 Live XYZ分析,华埠只有38%的店铺在网上出现,而在西村(West Village)等较富裕社区,这一比例超过了70%。
点评网站Yelp的数据显示,华埠有近1/3的餐馆只收现金,而且大多数餐馆都因为费用问题而避开了送餐应用。他们已经习惯了依赖于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比如为当地居民和工人提供7美元的面汤。
一些店铺,比如由同一个家族拥有了50年的合记,一直在坚守阵地。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家餐厅的收银机和服务员的制服一直没有变过。合记不接受信用卡。
在疫情暴发前,周六晚上餐厅能容纳160名食客。现在,它一天为亲自前来点餐或拨打电话的食客提供大约20份外卖。
“如果你长期在这里,就不是为了赚钱,”56岁的老板皮特·李(Peter Lee)说,“如果你采取老派的方式,人们看着你会感到更真实。数字世界里没有可靠的感觉。”
——改变
包括华园在内的其他餐厅也在迎接iPhone时代的到来,这通常是在年轻一代的推动下。
华园在这个国家的烹饪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唐承烈的父亲被尊为将凉拌芝麻面介绍给美国人的大厨。
城市开始关闭时,唐承烈35岁的儿子坚持让餐厅注册送餐应用。现在可以通过Grubhub和DoorDash订购华园。
“我们不得不强迫他,”投资银行家詹姆斯·唐(James Tang)表示。餐厅在疫情中损失了100万美元,但唐承烈说:“至少还有希望。”
各种华埠店铺面临类似的选择。专营干海鲜和中草药的特色杂货店宝荣行(Po Wing Hong)客流量很低,所以37岁的曹(Sophia Ng Tsao)说服了在1980年开这家店的父母开了一家网店。
曹说:“让你的顾客群多样化、吸引年轻顾客很重要,我们会慢慢地、有组织去做。这任何跨代企业来说都是一场斗争。”
病毒出现之前,走进华埠是曼哈顿罕有的体验,仿佛被运输到另一个国家。人行道上挤满了游客,当地购物者簇拥在街头小贩和海鲜市场周围,人声嘈杂。
4月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整条街道变成了金属百叶窗搭建的鬼城。6月22日,当纽约市进入重新开放的第二阶段,华埠核心地段莫特街(Mott Street)3个街区的46家店铺中,只有大约一半在营业。提供9美元剪发的理发店排起了长队,而其他店铺内部都是黑的,员工在门口徘徊。
社区维权人士称,许多企业无法利用政府支持的紧急贷款,因为文书翻译缺乏造成延误,而且一些店铺只保留纸质会计记录。
长期居住此地的居民说,商家试图通过顾客多样化以求生存时,他们是理解的,但他们也担心更时髦的设施会把这个社区变成华埠的讽刺版。
“他们确实吸引了一群不那么尊重或不欣赏华埠文化的人。”68岁的华埠居民杰夫·李(Geoff Lee)说,“他们更多地把华埠视为新奇事物,而不是真正的身份认同。”
1920年开业、2011年被前业主侄子威尔逊·唐(Wilson Tang)接管的南华茶室(Nom Wah Tea Parlor)引发了许多争议。“有人说我是叛徒,但也有人说我是一盏明灯。”41岁的唐说。
在南华,4个虾饺售价6美元,是附近其他店铺的两倍,疫情暴发前,这家店是高档餐厅送餐应用程序 Caviar上为数不多的华埠餐厅,还在Instagram上像推销球鞋一样推销瓶装辣椒油。
唐说,疫情期间,南华开始在网上销售速冻水饺,这使公司在本季度得以维持。他希望自己即将出版的烹饪书能在秋季提供类似的缓冲。
他表示,能吸引非亚裔顾客的华埠商户,能够更好地抵御疫情。
“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他说,“如果你不改变,不做得更好,你就会被抛弃,然后死去。”
——挑战
华埠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商家可能永远关闭。连锁反应会迫使小业主向企业房地产公司出售房产,这将提高租金,还可能带来不向移民提供服务的商店。
杰夫·李的家族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在莫特街拥有房产。他说,其中一个租客经营一家美容产品店,已经至少3个月没交房租了。开发商已经打电话询问是否愿意出售。
国宝银行(Abacus Federal Savings Bank)首席执行官、51岁的孙仪文(Jill Sung)说:“我们担心,疫情会让这种迁移更容易发生。”该银行历史最悠久的分行位于华埠。“我们不希望这些一夜之间消失。我们的历史在哪?这会破坏这种联系。”
这个社区的华人居民已经在流失,尽管全市华人和亚裔人口在增加,许多人定居在布碌仑的日落公园和皇后区的法拉盛。
美国人口普查局最近5年的调查显示,大约58%的华埠居民是亚裔,较2000年的69%有所下降。
当地企业也在担心这里正在变成一个退休社区。留在华埠的亚裔中,唯一有人口增长的年龄段是65岁及以上。
重新开业的另一个挑战是,餐馆员工往往年纪较大,而且住得离华埠很远。
金丰(Jing Fong)是一家拥有800个座位的点心店,直到本周才开始推出外卖,部分原因是许多员工处于高风险年龄段,不愿通勤。
餐厅第三代经理、35岁的杜鲁门·林(Truman Lam)说,员工也是餐厅难以升级接受礼品卡的电脑系统的原因之一。“这就像教你的父母如何使用iPhone。”
35岁的肯尼斯·马(Kenneth Ma)的家人在华埠开了40年的眼镜店,他一直在推动无现金的发展,但家人担心这样做会把依靠他们进行眼科检查的老邻居赶走。
马最近为店铺网站聘请了一名搜索引擎优化专家,还在开发一种让客户在家里试戴眼镜的方法。他说,疫情后,他的母亲和叔叔开始接受这些变化。
“我们总是问,我们为了谁?”马说。“我们为了每一个路过华埠的人——不管住在这里,在这里吃饭,还是周末来这里的人。事情总是在改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