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8日电 题:澳籍华人学者王林发:测中和抗体 吁增强合作
中新社记者 张素
自1994年发现亨德拉病毒至今,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王林发,已在蝙蝠来源的新发传染病领域工作25年。无论是“非典”时期还是这次疫情期间,他都是世界卫生组织科学研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近期,他受未来论坛的邀请举行线上讲座。
测中和抗体:推出血清检测盒有助于疫苗研发
全球首个在健康受试者中开展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临床试验已在上海启动。一线医生应用患者恢复期血浆救治,其原理也是利用血液中的中和抗体帮助其他患者产生抵抗力。
5月下旬,王林发团队研发出cPass血清检测盒,可在1小时内快速检测到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新冠肺炎患者在染病约一周后,血液内一般产生“中和抗体”及“结合抗体”。“中和抗体仅占1%—3%,集中在受体结合结构域。”王林发说,这种抗体能阻断病毒继续侵入细胞。
中和抗体还可以作为大规模测试的指标。王林发建议将中和抗体分成多个等级,由政府等相关部门进行评判。
接种疫苗时也需要测中和抗体。他举例说,因为没有相应的“蝙蝠疫苗”,目前要求所有接触蝙蝠的科研人员必须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测中和抗体并达到一定值。世卫组织也已在讨论建立新冠疫苗的中和抗体国际单位标准。
为蝙蝠正名:提倡将其作为新的医学研究模型
亨德拉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新冠病毒……种种病毒共同指向蝙蝠。
“这些是蝙蝠带的病毒,但肯定不是蝙蝠的错。”王林发说,蝙蝠已在地球生活了6500万年之久,它们与病毒的共生关系已达到平衡,恰是人类近期活动导致其失衡。参与此次讲座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也持同样观点。
蝙蝠的“长寿”与“健康”很值得研究。比如,哺乳动物的寿命与身体大小正相关,然而同样体重7克,小鼠一般存活3年已是极限,蝙蝠却可以存活43年;又如,蝙蝠与体内病毒达成“双赢”,它对DNA(脱氧核糖核酸)损伤的修补极为敏感。
王林发认为可以蝙蝠作为新的医学界模型,研究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学者都可以从中有所发现。
吁增强合作:“无疫情时代”也必须重视“备战”
王林发注意到,各方申报新发传染病仍遵循百年以前的“科赫法则”。但在已有高通量测序等手段的今天,是否应该改变思路,即使“怀疑病原”也可先申报。他还反思说,假使“非典”结束时让科学家继续研制疫苗,也许这次在新冠肺炎疫情来临时已有平台和经验。因此“无疫情时期”也必须重视“备战”。
谈及“为什么新冠病毒不可能是人工制造”,王林发解释,改造病毒的RBD(表面棘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的确可以使本来无法感染人类的病毒具有传染性,但RBD仅是入侵的一种机制,“只是进得了,进去以后能否复制、能否致病,都是关键问题”。
他还说,石正丽团队发现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同源性为96%,即有4%的差异,在3万个碱基对里,具有差异的碱基对至少1200个。随机制造出又能传播、又能入侵、又能致病的病毒,概率是25%的1200次方,“概率几乎是零”。
在讲座中,王林发多次提及中外科学家们开展良好合作。答问环节,他在与石正丽探讨“穿山甲到底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还是由蝙蝠传给它”时说:“我个人认为已经建立了血清学研究方法,到时候我们共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