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一天,远在美国南部的我打开了北京寄来的《文艺报》,其中有个版面叫“文学院”,专门介绍鲁迅文学院的作家作品。忽然发现了一个叫方丽娜的名字,惊奇她却是来自奥地利。后来才知道,方丽娜是鲁迅文学院吸收的第一个海外华人作家,也是迄今鲁迅文学院吸收的唯一海外学子。
第一眼读到方丽娜的小说就有惊艳神奇之感,那是一种属于欧华文学的独特气质。她的创作虽然爆发在近十年,但起点很高,出手不凡。在她的小说中,一举超越了海外华文学多年来所表现的文化冲突的传统母题,直指人类的情感困境和生存困境。
方丽娜,生于上世纪60年代,祖籍河南,现定居奥地利维也纳,担任欧洲华文文学会副会长、奥地利华文笔会会长、欧华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远方有诗意》《蓝色乡愁》、中短篇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作家》《十月》等,多篇作品被《小说月报》《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转载,被誉为近十年中最具实力的欧华作家之一。
与其说方丽娜是“异军突起”,不如说她是一个厚积薄发、完全准备好的作家。在2011年方丽娜发表的第一个短篇《花粉》,其鲜明成熟的风格就已形成。
在我看来,好的文学作品,除了震撼人心的故事以及深度情感的感染力,还要在生命哲学的意义上进行探索。方丽娜的作品,不仅有一种来自北方厚土的历史积淀大格局,而且具有着冷峻犀利的哲学思考。她写人类的情感困境,实际上表达的是她对人类的性别、家国的苦难充满悲悯情怀的哲学思考。方丽娜用自己的笔,非常典型地再现了在全球化的新时代,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身心困境以及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疼痛。她的这一努力,让海外的新移民文学在题材及主题的拓展上都获得了重大突破。
读方丽娜的小说,首先被吸引的就是她对人性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方丽娜小说中的蝴蝶意象,实际上就是人物灵魂的象征。
在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里,方丽娜的笔端浸染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深情,美丽的蝴蝶,其实就是女性的灵魂,也是跨越生死的幻影。在大时代的转折与动荡中,女性移民的个体生命更加坎坷与艰辛,她们匍匐在大浪淘沙的前沿,经历着极为残酷的博弈与挣扎。无论是从欧洲到中国,还是从中国到欧洲大陆,在时间与空间的跳跃与跨越中,方丽娜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各类人物,毫不留情地挖掘着人性的黑洞。
从《夜蝴蝶》到近期完成的《蝴蝶坊》,小说的主角依然是凄苦无告的女性,但作者的国际性大视野不断拓展,批判现实的锋芒更加犀利、深刻。《蝴蝶坊》里的女人,让人震撼也让人同情。作为一个移民作家,方丽娜毫不掩饰地写出了中国人走向世界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尤其是女性同胞所经历的痛苦。
小说《斯特拉斯堡之恋》,呈现的则是当代文学的新景观。在一个跌宕起伏的跨国故事里,通过历史的重逢,充满了往昔的回忆。方丽娜在处理这类国际题材时下手很重,直面命运转折的痛苦,身处异国他乡,旧情无法续缘,人生也无法从头再来。
方丽娜的小说,是有独特的移民文学特质,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