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近日公布新晋院士名单。6位华人科学家当选院士,此外,中国科学院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当选外籍院士。
北京科学网微信公众号报道,6位当选院士的华人科学家分别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黄永刚(Yonggang Huang)、华泰立(Terence Hwa)、 曹颖(Doris Y. Tsao)和杨丽笙(Lai-Sang Young)。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机构。本年度新增选120名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至此,美国国家科学院在职院士总数达到2403人、外籍院士501人。
张元豪2013年参访台湾大学。(图片来源:台湾大学官网)
张元豪(Howard Chang):对基因组科学做出重大贡献
分子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个人动态调控组中心主任、霍华德·修斯医学(HHMI)研究员。2017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2018年获美国国家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致力于基因组学研究。
台湾大学官网介绍,张元豪是台大讲座教授,他发现一种长的非编码RNA的新基因,对基因组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是癌症转移和其他人类疾病以及发育和衰老的重要原因。
张元豪发明新的基因组技术 ATAC-seq使表观遗传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将活性DNA组件的灵敏度提高100万倍,速度提高了100倍。这项基因组技术已经被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实验室人员广泛采用,并对许多人类疾病和模式生物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程亦凡。(图片来源:霍华德·修斯医学官网)
程亦凡(Cheng, Yifan):在冷冻电镜技术革命中功不可没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教授、霍华德·修斯医学(HHMI)研究员。201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致力于利用冷冻电镜方法开展大分子配合物三维结构研究,将电子检测相机引入,使得单粒子冷冻电镜技术从低分辨率提升到原子结构测定,为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带来技术突破。
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曾撰文介绍,冷冻电镜是继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技术之后,又一结构生物学研究利器。在冷冻电镜这场技术革命中,华人科学家功不可没,程亦凡就是其中的代表。2013年底,程亦凡和同事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合作,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近原子分辨率膜蛋白TRPV1结构,这是一种在疼痛和热知觉中起作用的膜蛋白。该研究一经发表,就引起巨大的轰动,甚至让部分蛋白质晶体学家感到职业恐慌。
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巨大突破的程亦凡却是一名实实在在的物理博士。1978年,程亦凡入读武汉大学物理系,之后分别在武汉大学、中科院物理所拿到硕士以及博士学位。辗转于欧美以及日本多家研究机构后,直到2006年,他才算是在旧金山“安定”下来,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名初级教授。
黄永刚。(图片来源:西北大学麦考密克工程学院官网)
黄永刚(Huang, Yonggang):父子都是固体力学领域院士
固体力学家,西北大学教授。2010年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致力于研究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力学行为,开创了可延展无机电子器件领域,创立了基于微观机制的应变梯度理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报道,黄永刚团队通过三代的研究与优化,研制出如今高效优能而又可实际使用的可延伸无机器件。“理论在实验的前头,但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的过程是漫长的,黄永刚团队在第三代研究中汲取了前两代研究经验,采用功能器件间的细线形波浪式连接,最终实现了器件功能上的高柔性、延伸性与高覆盖率,使研究成品真正得到了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黄永刚的父亲也是固体力学领域的中科院院士。北京《人民日报》报道,92岁的黄克智与黄永刚已合作30余年,共同发表SCI科学论文200余篇、专著两部;10年前已出版《高等固体力学》上册,现正赶着完成下册。黄克智92岁高龄时,每天还能坚持工作六七个小时。
华泰立。(图片来源: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泰立实验室官网)
华泰立(Hwa, Terence T.):发现生物迁徙进化的秘密
理论生物物理学家,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系及生物物理中心教授。致力于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阐明生命系统的组织原理,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生物进行数量和系统生物学研究。
新华网报道,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陈立所领导的科研团队,与华泰立的团队合作,历时5年发现,在细菌的迁徙过程中,并非“快”胜出“慢”淘汰,而是每种生物都对应着一个最优的扩张速度和策略,据此算出生物迁徙进化策略的定量公式,以其解释生物多样性并为未来的“造物”提供工具。
去年年底,这一被认为“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突破”的成果,以长文形式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国屏评价道:这一原创新工作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物种进化,特别是物种内部微进化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也是实验性进化研究的一次生动范例。
曹颖。(图片来源:加州理工学院官网)
曹颖(Tsao, Doris Y.):彻底改变对大脑识别面部的理解
神经生物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霍华德·修斯医学(HHMI)研究员。因为在揭示灵长类动物大脑视觉神经机制方面的成就,获麦克阿瑟基金会2018年度“天才奖”。
新华社报道,曹颖因为在揭示灵长类动物大脑视觉神经机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2018年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麦克阿瑟基金会认为,曹颖的研究为阐明一系列其他神经计算和感官处理功能打下了基础。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系主任斯蒂芬·梅奥说:“曹颖是探索我们如何感知周围世界的开拓者,她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大脑如何识别面部的理解。”
曹颖出生于中国,幼年随父母来美,她曾先后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目前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曹颖表示,获得这个奖项是对她的团队辛勤工作和才华的认可。下一步团队将涉足新的研究领域,继续探索大脑其他部分的功能及其他物种的大脑。
杨丽笙。(图片来源:纽约大学官网)
杨丽笙(Young, Lai-Sang):揭示大脑用10个神经元“看见”图像的秘密
数学家、动力学系统理论专家,纽约大学教授。2004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致力于动力系统研究,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理论神经科学领域,通过与神经科学家们合作揭示视觉的形成原理。
科技行业微信公众号“量子位”曾撰文介绍,杨丽笙1952年出生于香港,在美接受高等教育,研究方向包括动力系统、遍历理论、混沌理论、概率论、统计力学和神经科学。
眼睛和大脑仅有10个神经元相连,对于传输图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杨丽笙与神经科学家Robert Shapley认为,数学才是破译人类视觉秘密的关键。他们提出了一种单一的数学模型,解释了大脑如何根据10个神经元的数据生成绚烂多彩的图像。
曹晓风。(图片来源:中科院官网)
曹晓风(Cao, Xiaofeng):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研究
植物表观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9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研究。
上海澎湃新闻报道,中科院官网介绍,曹晓风研究方向为高等植物表观遗传调控及发育可塑性机理研究。其1997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生化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4年助理研究员后,于2003年加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工作至今。曹晓凤于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晓风在组蛋白甲基化、miRNA的合成加工以及对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调控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先后获得美国“杜邦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称号。在过去的2019年,曹晓风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获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CSPB杰出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美国科学院中华人学者超百名
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的文章称,累计共有超过100名华人、华裔科学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其中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也包括丘成桐、陶哲轩这两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
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生理学之父”——林可胜,在194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之后,林可胜在1955年加入美国国籍,因此他在1956年又转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而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人科学家则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她于195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后,第一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大陆科学家为数学家华罗庚,这之后,夏鼐、谈家桢、周光召以及贾兰坡等中国学术界的元老相继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国卫生部部长的分子生物学家陈竺于2003年当选为外籍院士,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也于2006年当选为外籍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杨振宁、姚期智以及蒲慕明这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放弃了美国国籍,他们也自动转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当时只有41岁的王晓东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而第二位则要等到2009年,那一年,社会学家谢宇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了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中唯一一位华人社会学家,此后又有24位在大陆接受教育的科学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入选该院的院士是美国乃至世界学术界最高的荣誉之一。入选者不需要自行申请,而是基于其在原创研究中所做出的突出且持续的贡献,新院士由现任院士在每年4月举行的美国科学院年会上投票选出。每年将会有100名国籍为美国的新院士被选出,与此同时还有最多有25名的外籍院士被选出来。目前美国科学院院士总产生2347名院士,其中约有487名为外籍院士。截至2018年,他们中有190人曾获得过诺贝尔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