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日前刊登文章,讲述了一名在石油行业打拼的中国女孩,随公司从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到苏尔古特,再到莫斯科工作,从事石油钻杆和涂层生产的故事。
文章摘编如下:
陈佳代进入石油行业可以说是机缘巧合,她本科和研究生专业都是俄语语言学。2016年,在即将毕业的前几天,她在网上看到一家石油企业在俄罗斯的招聘信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了简历。而这一次的尝试让她在毕业答辩后的第二天,就收拾行装踏上了去叶卡捷琳堡的路。但她的石油梦却是从小就有的,因为父母都从事石油行业,耳濡目染的熏陶让她对这个行业有一份天然的亲近感。
“因为我父母的单位也是石油单位,所以说,我们统称叫‘石油人’嘛。我们对于石油单位企业,可能会有一点情感在里面吧。”她说道。
陈佳代所在的公司,虽然是一家全中资公司,但大部分员工都是俄罗斯人,中方员工只占小部分。公司的管理也因地制宜,属于俄罗斯式的管理模式。对于陈佳代来说,转变思维方式来适应这里的一切,是她刚入职时面临的主要挑战:
“到这边来之后,首先就是要适应一下整个公司的体制,完全和中国公司、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最初的时候,从了解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始一点点地学。遇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因为中国公司比较讲求实效性,比较讲究立竿见影,要见到效果,但是俄罗斯这边的话更多讲究的是文件的精准性。”她介绍道。
短短几年时间,陈佳代就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做到了公司的生产统筹。她对语言的掌握能力和快速学习业务的能力让她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她说,“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和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进行一个中转。就是销售给我一些中标的订单,我进行汇总、处理,然后下发给各个工厂,并安排工厂这边采购原材料,进行生产排查,如果有技术问题的话,就反馈给销售部门,让他们再跟客户确认。”
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石油钻杆和涂层。钻杆即一种石油开采工具,至于涂层,则可以大大减少钻井泥浆对钻杆的腐蚀。陈佳代介绍说:“加涂层其实是为了增强它的使用年限,比如说,如果只是一个不加任何涂层的铁质钻杆,下井之后,使用年限可能也就3个月到6个月,然后就被腐蚀了。因为井下的环境是很恶劣的,酸,硫化氢,它们会腐蚀钢制结构。但如果加了保护涂层,它的使用年限可能就可以延长到3年。”
石油开采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有时会需要前往一线检查,而那些地方往往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对于女孩子来说非常不便。有些油田甚至地处冻土带的沼泽或其他地面交通工具到达不了的地方,就需要等到冬季地面全都上冻,车才能开得过去。
陈佳代刚去公司的时候,公司才刚刚启动第一条生产线。3年多来,她随着公司一起成长,曾亲自参与了公司在苏尔古特第二个工厂的建设。2017年3月,她随一位总经理和一位行政经理一行三人来到了苏尔古特,从零开始,从买地、买厂房到装修、供暖,从招聘当地第一位员工到工厂投入使用,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建设。提起那段经历,陈佳代无限感概。尤其是苏尔古特地处高寒地区,冬季非常寒冷,每个上班的早晨她都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去热车。
“其实我最害怕的是早晨起来热车,因为那个时候冬天的话是零下40-45度,比较寒冷。热车,一进去的时候就发现车里比车外还冷,就感觉到了一个冰窖一样。那个地方冬天冷的时候,你会发现,街道,厂房里面外面,就包括人的眼睫毛上,全都挂上了霜。”她说。
众所周知,俄罗斯人爱过节,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节日,石油节就是其中之一,为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天。这个节日专为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从业人员而设立,石油开采工人、实验室工作人员、工程师、设计师及其亲友,甚至石油专科学校的师生,以油气开采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城市的居民,都会庆祝这个特别的节日。陈佳代的公司自然也不例外。
她说,“每年的各个节假日,父亲节、男人节、工人节,或者是会计节,或者是石油节,我们公司都会组织一些活动,给员工庆祝,然后大家一起开心地做做游戏啊,吃点东西。这一点我是觉得挺好的。觉得中俄两国,其实大家之间也都是互相信任,互相依赖,觉得挺融合的,也挺感动的。”
陈佳代喜欢这样的工作,也习惯了在俄罗斯的生活。在她看来,石油公司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男女比例太失调——每个工厂只有一名中国女孩,她所在的莫斯科总部要多一些,但也只有三个,而男性员工则多为经验丰富、年龄较大的前辈。陈佳代希望在工作上继续提升自己,用新一代石油人的坚持向上一代石油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