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季奕鸿(左三)和当地侨团代表召开重大案情新闻通报会现场。
从餐厅“跑堂”到华人律师的蝶变
本报记者 严 瑜
32年前,16岁的季奕鸿从家乡浙江温州出发,远赴欧洲大陆西南部的西班牙。在异国他乡,爱思考、敢拼闯的季奕鸿选择走出熟悉的中餐厅,开办西班牙第一家大陆华人律师事务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季奕鸿是西班牙中国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在过去2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受理了3000多起华人刑事民事案件,接受华人义务咨询5万余人次。
“律师梦”的萌芽
“刚出国时,我最大的理想是开一家中餐厅。”季奕鸿说。1987年,16岁的他和母亲、弟弟一起,带着200美元,离开家乡,来到西班牙第三大城市瓦伦西亚。
最初,季奕鸿和许多选择出国打拼的乡亲一样,在读大学预科之余,到当地中餐厅找了一份兼职:端盘子,做“跑堂”。出国6年后,季奕鸿在当地开了一家400多平方米的中餐厅。和别人不同的是,季奕鸿心中还有一粒梦想的种子在悄悄萌芽。“我想做一名律师。”这个念头源自他在中餐厅的工作经历。他发现,一些侨胞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援助,开了中餐厅后,却因没有及时发现相关合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痛失辛苦打拼多年的积累,甚至破产。
大学期间,季奕鸿选择了法律专业,1999年硕士毕业后获得律师执业资格,在马德里成立了西班牙第一家大陆华人律师事务所。“到西班牙后,我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季奕鸿说,“我相信勤能补拙。每天下午3点,我从中餐厅下班后,去学校上课到晚上9点,再回餐厅工作到凌晨。考试期间,餐厅晚上12点打烊后,我就开始复习功课,直到第二天早上。”这样的日程表,季奕鸿坚持了七八年。
长达14年的坚持
从事律师工作后,季奕鸿逐渐意识到,在法庭之外,自己还可以做更多事,帮助同胞了解当地法律,少走弯路。
过去14年,季奕鸿每周都会在西班牙知名的华文媒体撰写专栏文章,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法律规定,向华侨华人普及法律知识。这份工作没有工资,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他一直乐此不疲。谈起自己坚持至今的原因,季奕鸿说:“我希望增强华侨华人的法律意识,只有懂法、知法,才能更好地守法。”
变化悄然发生。一些读者告诉季奕鸿,他们通过专栏了解到更多法律知识,生活工作更加安心了。“还有一些年轻的华侨华人说,他们是看着我的专栏长大的。”季奕鸿笑道。
而今,搭上新媒体的“快车”,季奕鸿开设了律师事务所的微信公号,在更多平台继续做普法工作。平时,为了向读者提供最新的法律信息,他还会花不少时间看书、学习。
“律师是一个跨学科的职业。做律师久了,接触案子多了,就越发容易产生本领恐慌。”季奕鸿相信,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最近几年,季奕鸿欣喜地发现,当地的华人律师事务所越来越多。而且,每当涉及当地侨胞重大权益的案子开庭,中国驻西班牙使领馆的领保人员都会到庭。这让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我知道,这背后是中国对维护海外侨胞权益的日益重视,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季奕鸿说。
随着一批批中资企业来到西班牙,帮助这些企业在当地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更好发展,成为季奕鸿的一项新工作。同时,他曾两次担任中国侨联海外律师团团长。近年来,他还经常受邀去西班牙的一些大学讲课,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
“去年,我去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做了一次有关中国脱贫成就的讲座。在场学生听完都非常吃惊,并对中国充满好奇。”季奕鸿意识到,每一名华侨华人都可以成为民间大使,利用自身融通中外的优势,帮助外国朋友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季奕鸿希望,自己今后不仅要做一名联通中外的架桥者,更要成为一名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为华侨华人和中国做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