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三大民族都用得上的炭炉,制作工序相当繁杂。(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中国侨网10月31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在马来西亚怡保,至今还保留有龙窑烧制炭炉的工艺,这类炭炉外喷红漆,由内炉及外炉组成,炉壁之间有供热空气循环的缝隙,能在烧煮食物和煲汤时稳定火候,具有双层聚热功能。
多年来,怡保的江沙路有不少潮州人聚居,这里也是花盆的盛产地,龙窑烧制炭炉手艺的第三代传人方锡通也住在这里。
员工将一批晒透的外炉推入窑内。(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炭炉也称为“风炉”或“火炉”。据方锡通介绍,方家生产的炭炉融入了日本技术,因此早期也叫“日本风炉”。他祖父从中国广东潮州南下之初,曾以制造水缸和橡胶杯为生,直到他出生那一年才进入炭炉行业。
“用炭炉生火煲汤烧菜,能够让食材释放本味,煲出老汤;而且炭炉煮成的菜肴、汤水或糖水,比煤气炉或电炉的热度更高,香味更浓,食用起来更美味,保温也较好。”方锡通说。
外炉必须在烈日下曝晒一星期,让泥质内的水分干透。(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此外,方锡通表示,炭炉销售也有季节性。每当各民族迎来大型节日时,销量都会提升。比如华裔常常在年底搬新家,这时就会购买炭炉在家门前烧炭,甚至烧水“旺屋”,农历新年时也会用来煮食、烘粿、摊鸡蛋卷。
“马来族会在斋戒月用炭炉烧烤鸡肉和鱼肉,兴都教徒会在屠妖节制作“姆鲁咕(Murugu)”,在丰收节烹煮牛乳粥。因此马来西亚的三大民族都需要用到炭炉。”方锡通说。
据方锡通介绍,方家的龙窑全长80尺左右,距离窑头12尺的窑身左右两侧是第一道窗口,接下来每道窗口隔开4尺。烧制炭炉时,柴火会从窑头开始烧起,当延伸到窑内窗口时,便在两边窗口添加木柴,一直到第11道窗口。
方家人将内炉叠到外炉里,以黄泥封住炉顶的空隙。(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方锡通完全凭经验拿捏火的度数。当火焰转红时,便接近800度。烧上9小时后,柴火窑火熄灭了,待第三天才能打开窑口,移出内炉与外炉。
如今,他一个月开火一次。“烧制的火候、泥质黏度、炉身是否晒透,与炭炉的品质息息相关。在出炉时,有的炭炉色泽深浅不一,这是因为泥质带有不同的矿物质。”方锡通说。
取出内炉和外炉后,方锡通家人会将内炉叠到外炉里,以黄泥封住炉顶的空隙,最后在表面喷上红色,炭炉就做好了。为了避免运载期间炭炉碰撞裂开,每只炭炉都要由木箱固定。
据方锡通所知,目前马来西亚国内仅剩3家还保留着这项传统工艺,而他与另外2家均有血缘关系。“煤气炉和电炉还缺乏火候,所以老式炭炉依然有人使用。如果我们也脱离老本行,恐怕这种双层设计的炭炉就会消失,还是希望能传承下去吧。”方锡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