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改革攻坚深水区的中国,需要更多“宁舍乌纱帽”的担当。
【侨报10月25日“四合院”时评】进入10月底,西方的“黑五”购物季快来了,浙江义乌也将迎接新的订货高峰。但就在10月23日,这个过去“山水贫瘠”如今被誉“世界超市”的小城,永远失去了小商品市场的“接生人”——谢高华。
▲上图为2018年10月20日,谢高华参加“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旧址公园”揭牌仪式;下图为谢高华(右)担任义乌县委书记时的资料照片,谢高华被誉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接生人”。(新华社)
义乌的发展堪称传奇,它现在有很多标签,全球小商品集散地、“义新欧”中欧班列始发地、最富有的县级市之一等,每个标签都含金量十足。传奇的开端则与谢高华密切相关。1982年4月,51岁的谢高华调任义乌县委书记,正是他的一锤定音,义乌开始探索兴商战略,小商品市场就此诞生。去年,谢高华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今年,他再次入选新中国70年“最美奋斗者”之列。
斯人已逝,生者长思。缅怀谢高华之时,我们在致敬的是什么?
其一,“敢为人先”的改革信仰。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虽然已经定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但在当时中央并未出台明确的政策,小商品经营仍被认为是“投机倒把”,地方官员任何一个突破都可能引发攻讦。关键时刻,谢高华毅然拍板,宁舍乌纱帽,也要搞小商品市场。他提出了“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放开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为民众经商派出定心丸;他推行“定额计征”,化解小商户计税难题,并在随后很多年里成为各地专业市场采用的“义乌样本”。
其二,“亲清之道”的政商关系。虽然谢高华在义乌县委书记任上仅两年零八个月,但这段短暂的履历,却让义乌这座城市打上了他的烙印。谢高华造就了千千万万的富翁,自己依然是“两袖清风”,他离任义乌时,就只带走了一对破旧的皮凳沙发。更让人意外的是,谢高华至今在义乌都没有一处房产、没有一家店铺,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的股份。正是这样“亲清”的政商关系,正是权力遵守着红线和底线,确保了小商品市场发展之初就走在了正确道路上。
三十余年,义乌的变化突飞猛进,1982年仅有459户小百货摊贩的马路市场,现在已成长为行销全球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接生人”谢高华走了,但他对改革开放的信仰仍存于天地之间。当下的中国,已步入改革攻坚深水区,我们也期盼听见更多这样的声音——
“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