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0月22日电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日前刊载文章,介绍了已故马来西亚侨领冯相的故事。冯相一生朴素,生平处事低调,虽然对马来西亚华教、华团和体育各方面皆有贡献,但当今有关他的资料并不多,令人深感惋惜。
文章摘编如下:
冯相原名冯安相,字自朴,生于1897年,祖籍广东省恩平县仕洞村,是家中的长子。他4岁进入私塾读书,16岁那年就修完经史。因为自小饱读诗书,冯相的父亲冯炯成认为儿子在家乡难有发展机会,于是便让他南下马来西亚怡保,去其四叔父的铁厂谋生。
初到怡保时,因当地人多以广东各地方言沟通,又不懂马来语,冯相在与顾客沟通方面难以适应。因此除了工作,他很少与人交际,全力克服语言困难。两年后,冯相的叔父忽然患上重病失明,把铁厂的事务全权委托冯相处理。
当时的铁厂生意冷淡,欠外债很多,不但无法发放薪金,就连日常膳食都成问题。面对重重危机,冯相冷静分析,发现失败的原因在于管工无能,而且员工平庸,若要复兴就要进行改革。只是改革工作需要大量财力,冯相只好召集债权人会议。
会议上,他提出了铁厂改革的问题,希望众债主给予援助,并预算数个月后定有能力干烧状况,否则愿意清盘拍卖。冯相的建议获得了债主们的同意。自还清债务后,冯相专心管理和发展铁厂,悉心研究和改良各种机器,在一切力求尽善尽美,事业基础日益稳固。
除了铁厂的工作经历,冯相还曾投身于锡矿业。早期在端洛,只有以铁船采锡米的西人锡矿公司,而地下锡米蕴藏量虽多,但石头也一样多,铁船常常无法采集藏在石缝中的锡米,最终纷纷停办。
尽管如此,冯相却另辟蹊径,想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他与上述公司签订合约租得开采权,运用砂泵采锡方式通过水笔喷射石壁,成功采得藏在石缝中的锡米。随后,冯相扩大了开采范围,从端洛展延至埔地、甲板、双溪罗丹、督亚冷、积莪营、务边、直弄及万里望一带。这些地区都是“锡米之仓”,开采50年来矿藏依然丰富,可谓取之不尽。
冯相在近打谷拥有多个矿场,其经营的锡矿场不仅限于霹雳州内,甚至也扩展至其他州属,包括吉打及雪兰莪等。在锡矿业鼎盛的时期,他拥有的锡矿公司有16家,矿区则高达22座,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已是锡矿业的翘楚。
此外,冯相也热心教育事业。由于感到怡保在幼儿教育方面尚不完善,其他学校大部分也只设立小学预备班,他与数人在怡保创办了中山幼稚园和小学,提倡纯粹幼稚园教育。中山幼稚园和小学创办以来,获得了当地华社的热烈支持。后来,该校于怡保知里者街购得永久校舍,并增建了8间教室,冯相担任董事长,退休后还被推举为永久荣誉董事长。
在华人社团的建设中,冯相也十分活跃,曾担任过霹雳矿务公会副会长、霹雳中华总商会董事、怡保古冈州公会会长及许多慈善机构的名誉高职。
除了中山华小和幼儿园,冯相也曾捐助怡保区内多所学校,同时,他也不忘协助发展家乡广东恩平的冯如中学,恩平还保留着他出资兴建的“炯成楼”。这座建筑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是仕洞小学的校舍,后来成为仕洞村民兵营。如今,这座建筑已交由恩平市政府管理,向大众开放参观。(邓翠玲)